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到六十年代初,美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以追寻为主题的作品,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和《兔子、跑吧》作为分析对象,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叙事学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揭示它们在人物、主题、叙事等方面较之传统表现出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对美国20世纪50年代追寻主题小说进行了概念和范围上的界定,并概述了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次,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兔子,跑吧》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美国20世纪50年代追寻主题小说中反英雄式的主人公对传统追寻主题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反叛和消解。首先,英雄在追寻过程中历经了三个阶段:流亡-领悟-成功回归,这三个阶段到了反英雄那里变成了:逃离-迷失-失败而返。其次,反英雄式的人物缺失了英雄的品格和替罪羊式的牺牲精神。第二章,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宗教信仰在主人公心目中的沦落和主人公对消费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和质疑,并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比分析传统追寻主题文学作品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追寻主题小说,指出传统的英雄主人公对实质性、作为地理居所的“家园”的追求到了现当代的反英雄那里变成了对理想精神家园的寻找。第三章,运用叙事学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情节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来分析美国20世纪50年代追寻主题小说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审美特征。从叙事视角来看,美国20世纪50年代追寻主题小说抛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叙事,多采用“客观的限制性视角”展开故事。在叙事情节方面,这些作品运用了穿插、零散化等叙事技巧,使故事的情节呈现出跳跃的非线性化特征。从叙事语言来说,作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叙事语言风格,在叙事时运用脏话、俚语,甚至直接用口语讲述故事,或把粗俗的语言和高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
结论部分对正文的论述和观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点明了本论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