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其英译本为语料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ong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典籍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思想常常寓于情感之中,可以说,情感文化翻译是中国典籍翻译的关键之一,该领域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华民族的情感文化体系为主体,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中外译者的英译本为语料,以自然情感的语言表达为切入点,突破词、句、篇层面的硬性束缚,立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层面,全面并深入研究各种情感范畴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传译过程和传译效果进行细致的探讨,同时对比分析中式传情与西式传情的异同及其认知、民族文化思想动因,最后回到翻译实践层面,提出以“情感传真”为目的的一系列中华情感翻译策略。全文共八章,包括绪论和结语。   第一章绪论首先从语言学、心理学等角度简要回顾了情感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梳理并评述了文化、文化翻译、情感翻译领域的相关研究;其次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了本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最后汇报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二章以情感分类为开端,将情感视为自然情感与社会道德情感的统一,并进一步构建了包含本体范畴、表达范畴及文化范畴三个层面的多层级性情感范畴结构体。同时本研究引入认知语言学的隐转喻机制,指出民族文化思想影响并制约着隐转喻模式的选择和使用,继而影响并制约着情感的语言表达。故本文将从情感的具体语言表达入手,通过分析所运用的隐转喻机制,以此来探究其内部蕴含的民族哲学思想及历史文化因子,从本原上正确区分中式传情和西式传情,从而保证准确无误地向西方译介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章首先在喜悦类情感的本体范畴层面,追溯了“喜”与“乐”的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本原和“喜”的“仁爱”之心;其次,“笑”表达范畴层面的英译分析探讨了“笑”的情状、语义类型及相关的社会基因。其文化范畴层面的英译分析继而透射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的民族性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侠”、“士”与“义”的文化底蕴;再次,“礼”与“乐”的融合体现了“乐天知命”、“与民同乐”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最后,“孝”情感范畴及相关尊敬语、自谦语的英译分析,为研究中华亲情文化体系及其传译提供了突破口。   第四章以愤怒情感的本体范畴英译分析为开端,继而进入至面部、体态、詈语、颜色及人体器官等表达范畴,分析了具有东方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紧接着本章从文化层面探究了“气”、“修身至和”、“善恶因果”及“天人合一”文化,并深入研究了蕴含其中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及民族精神,进一步揭示了情感文化的民族性和思维惯性。   第五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悲伤类情感的乐感文化特征及东方悲剧精神。其次,本章对“悲”、“哀”等本体范畴,“哭”、“五味”、“身体伤害”、“自然意象”等表达范畴的传译过程及传译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有关“天”与“命”、“忧世”与“忧生”及“丧葬礼仪”等文化范畴层面的英译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宿命论、“变”与“化”、“忧世”与“入世”、“孝”与“礼”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传译。   第六章为恐惧类情感范畴的英译分析。本章通过“惊”、“畏”等本体范畴、面部、体态、情境等表达范畴的传译过程及传译效果的分析,强调了恐惧情感在传译过程中所应凸显的乐感或美感。继而从文化范畴层面探究了以“义”与“孝”为根本动因的生死观、凸显社会道德意义的鬼神说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英译。   第七章针对以上四种基本情感范畴的英译分析,本章首先强调了情感文化翻译的本质和民族性,指出情感传真必然包含自然情感传真和社会道德情感传真,而后者是情感传真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进一步强调了情感文化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和审美距离的合理调配。   第八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归纳了本研究的得失,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一定的展望。
其他文献
武林外传在京城新添加了两个官:包龙图和公孙先生,位置在京城仓库管理对面的小院子里,六扇门系列任务就从这里开始。  先与京城包龙图对话,完成杀怪任务与公孙先生对话,完毕之后分成3条支线。
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之时,诗艺已经呈现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成熟复杂之态,而相比着20、30年代的诗歌,一脉相承的象征主义有了新的发展。40年代在新诗方面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