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类动物不仅在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害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等价值。中国林蛙作为中国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也具有上述重要价值。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人为的过度捕捉,中国林蛙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野外考查中发现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广泛分布于秦岭山区,而分布在大峪口(A地,10906’52"E,34°0’56"N)的个体较石砭峪(B地,108°56’33"E,3400’20"N)的个体易患病死亡。本实验从A地患病中国林蛙体内分离到6株条件致病菌,用传统的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分别为约翰逊不动杆菌、假单胞菌、摩氏摩根菌、红串红球菌、黄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国林蛙有强致病性,而约翰逊不动杆菌和红串红球菌可增强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国林蛙的致病性,说明分布在大峪口的中国林蛙患病确实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用PCR-DGGE (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对两地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B两地土壤和水体中的细菌种类多样性都很高,但存在明显差异:A地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于其它环境,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导致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对从患病中国林蛙体内分离到的6种菌株在两地分布及含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国林蛙有强致病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在A地含量明显高于B地,可增强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国林蛙致病性的约翰逊不动杆菌在A地含量也高于B地;且A地含量较高的细菌与来自于生活污水的菌株同源性最高,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由此推断环境中微生物种群差异、以及同种微生物在两地种群中含量的不同是导致野生林蛙患病的主要原因。经考查发现A地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源附近有大量生活垃圾,水样经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检测,发现A地水质明显比B地水质差。因此A地环境中的污染物可能降低中国林蛙的免疫力,从而使中国林蛙易染病死亡,也可能是各种因素共同对中国林蛙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都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所以要更好地保护野生中国林蛙资源,就要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