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HORMA domain containing 1(HORMAD1)其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西他赛耐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检测HORMAD1在乳腺癌数据库中的表达。收集经过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及组织样本,评估其病理缓解情况,IHC染色分析HORMAD1表达。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HORMA domain containing 1(HORMAD1)其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西他赛耐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检测HORMAD1在乳腺癌数据库中的表达。收集经过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及组织样本,评估其病理缓解情况,IHC染色分析HORMAD1表达。分析HORMAD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体外细胞实验中,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过表达及siRNA和慢病毒载体敲减TNBC细胞系中HORMAD1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变化情况。CCK-8法验证其对细胞增殖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Caspase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加入化疗药诱导的凋亡标志物caspase3/8/9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及定位。免疫沉淀法检测目的蛋白泛素化结合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及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HORMAD1仅在基底样型乳腺癌中存在表达差异,且特异性高表达在基底样型乳腺癌细胞系中。IHC检测发现,HORMAD1在新辅助化疗后有残余病灶的TNBC组织中表达率为21.1%(23/109)。且其表达与TNBC患者预后无关。在体外实验中,采用siRNA敲减HORMAD1不影响TNBC细胞的增殖,周期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但WB检测发现,敲减HORMAD1后伴随自噬标志物P62的显著降低和Beclin1的显著增加。过表达HORMAD1则伴随着P62蛋白的显著增加。TNBC细胞内敲减HORMAD1表达可以增强多西他赛(docetaxel)的药物敏感性。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可以诱导MDA-MB-231细胞内源性高表达HORMAD1,并且降低docetaxel对MDA-MB-231细胞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加入docetaxel后,相比于对照组,敲低HORMAD1的MDA-MB-436中细胞凋亡显著增加。WB检测发现加入docetaxel后HORMAD1敲低组抗凋亡蛋白BCL2显著降低。周期检测发现,在TNBC细胞内加入docetaxel作用后,HORMAD1敲低组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S期降低。并且加入docetaxel后,HORMAD1敲低组细胞增殖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敲低HORMAD1组细胞内活性氧更多,且产生的活性caspase 3/8/9均高于对照组。机制探究发现,过表达HORMAD1增加docetaxel诱导的MDA-MB-231细胞早期凋亡,和自噬抑制剂3MA增加docetaxel诱导的MDA-MB-436细胞早期凋亡比例接近。有趣的是,虽然3MA能增强docetaxel诱导的细胞活性降低,但随着docetaxel浓度增加,这种增敏作用减弱。并且,3MA也不能进一步增加HORMAD1敲低组docetaxel诱导的细胞损伤。同时,TNBC细胞内加入docetaxel后,HORMAD1敲低组的DNA损伤标志物γH2AX显著增加,DNA损伤修复标志物RAD51显著降低。Hoechst染色结果发现,加入docetaxel作用后,HORMAD1敲减组内细胞核碎裂比例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TNBC细胞内采用慢病毒感染加puromycin筛选持续敲减HORMAD1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出现细胞周期阻滞,并且出现衰老细胞比例增加。WB检测发现衰老相关蛋白标志物p RB,P27等均显著增加。同时,siRNA瞬时敲减HORMAD1也发现TNBC衰老细胞比例增加。RT-PCR检测发现,敲减HORMAD1后不影响P27基因表达,但WB检测发现敲减HORMAD1后P2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反之亦然。回复实验证实,与单独HORMAD1敲减组相比,敲减HORMAD1的同时敲减P27能够降低衰老细胞比例。放线菌酮抑制蛋白合成实验证实,TNBC细胞内敲减HORMAD1后P27蛋白降解减缓,反之亦然。MG132抑制蛋白降解实验证实,TNBC细胞内过表达HORMAD1后,P27蛋白降解受到抑制。蛋白免疫沉淀实验证实,TNBC细胞内过表达HORMAD1后,P27蛋白泛素化增加。结论:HORMAD1仅在TNBC亚型中高表达。TNBC细胞内HORMAD1通过促进P27蛋白泛素化降解而负调控P27的表达。HORMAD1抑制肿瘤细胞衰老和促进DNA损伤耐受可能是其docetaxel耐药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背景 早期血肿扩大约占脑出血的三分之一,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确定哪些患者会扩大(或哪些不会扩大)对指导临床诊疗至关重要。如何识别那些低扩大风险的患者,并把他们排除在抗血肿扩大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外,将有利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目的 提出“良性脑出血”的定义,并探讨良性脑出血、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集2011年7月至2017年2月入院的脑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a reperfusion,IS)导致的失语、偏瘫、神经功能损伤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IS患者神经元损伤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而神经元损伤较难逆转,因此保护IS患者神经元尤为重要。缺血再灌注诱发的神经炎症反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元损伤,神经炎症反应还可诱发脑水肿、氧化应激等,进一步诱发神经元损伤,可见,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是保护神经元的一个重要途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建模下脓毒症小鼠生存、炎症反应和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10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组:(i)假手术组(CON);(ii)CLP诱导肝损伤+生理盐水组(CLP);(iii)CLP诱导肝损伤+DEX组(CLP+DEX)。采用CLP法建立小鼠脓毒症性肝损伤模型。术后0、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但迄今为止,其病理生理机制还尚不完全清楚,还未找到其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深入阐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很高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价值。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细胞间隙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兴奋性毒性在脑缺血刺激后神经元细胞死亡过程中起着非常的作用。过量释放的谷
目的: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是,环境温度是否会影响葡萄膜炎引起的免疫应答仍未知。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围绕环境温度升高是否会影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的炎症表现进行了相关免疫学检测,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C57BL/6小鼠被饲养在正常环境温度(22℃)或者高温环境(30℃)中适应2周,随后对其使用人视黄醇类结合蛋白进行免疫,建立EAU模型。视网膜
目的:通过基因组学测序、蛋白组学测序与临床组织表达检测筛选下咽癌淋巴转移差异基因,结合临床统计资料分析差异基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慢病毒转染后的细胞功能实验及裸鼠足垫成瘤模型探究差异基因在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的机制。方法:送检下咽癌淋巴转移及未转移患者肿瘤组织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测序,结合GEO数据库筛选淋巴转移差异基因。扩大样本量行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
目的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由于脓毒症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迟,尽管现代医疗的进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改善了脓毒症相关的症状和预后,但是脓毒症在重症监护中仍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特征是肺顺应性降低
背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CsA&CS)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中,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对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产生耐药。当在此方案中加入苯丁酸氮芥(CLB)时,可以改善这类耐药患者的疗效。然而,VKH患者对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及CLB逆转耐药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揭示VKH疾病中CsA&CS治疗的耐药分子以及CLB逆转耐药
研究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主要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和活化B细胞(ABC)两个亚型。其中ABC亚型的DLBCL预后较差,NF-κB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对ABC-DLBCL细胞的存活起了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通路是介导NF-κB激活的重要上游通路,MYD88分子是该信号通路中最关键的适配蛋白。在生理情况下,受到外部刺激后MYD88被募集
目的:上皮性卵巢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标准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铂类为基础的一线化疗。紫杉醇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其耐药的发生是导致患者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其确切耐药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为阐明紫杉醇耐药机制,我们应用覆盖人全基因组的siRNA文库快速筛选获得紫杉醇耐药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并以该耐药细胞株为模型通过高通量测序以及数据挖掘等方式探索其紫杉醇耐药机制,为上皮性卵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