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齿磨损是指在没有菌斑、龋坏及外伤情况下牙体组织丧失的现象。近年来关于牙齿磨损病因的研究很多,但多局限于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一些外部因素诸如酸性物质的腐蚀、外来固体颗粒造成的异常磨损和全身性疾病或药物的影响等。众所周知,牙齿是磨损发生的主体,牙齿处于复杂口腔生物力学体系之中,口颌系统是牙齿赖以存在和行使功能的生物学基础。作为磨损发生的主体,牙齿的内部结构与磨损程度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牙齿所构成的特定的个体咬合因素及其生物学力学特征会对磨损产生何种影响,口颌系统两大功能紊乱性疾病——磨牙症、TMD与磨损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均尚不清楚。 本研究首先从颞下颌关节门诊重度磨损病例入手,分别以重度磨损患者颞下颌关节的X线表现和重度磨损患者各个牙齿的磨损程度为评价依据,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探讨了重度磨损的临床特点以及重度磨损与口腔生物力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30颗下颌第一磨牙的形态学测量进一步探讨了牙齿磨损对牙齿形态的影响特点;实验过程中改进了传统牙齿磨片制作方法,并利用电镜观察的方法对牙齿釉质中釉柱的排列规律及其与牙齿磨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 1.本研究受试对象中青年人(30~59岁)占多数,TMD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磨牙症主要发生在低年龄段;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牙齿磨损程度比较显示年龄与磨损程度无明显关系,说明尽管对于个体而言,磨损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累积,但群体之中不存在横向可比性。 2.本研究受试对象中男性多于女性,且有磨牙症者中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但单纯TMD组女性比例较高。 3.磨牙症与TMD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有磨牙症组TMD发病率显著低于无磨牙症组,有TMD组磨牙症发病率显著低于无TMD组。 4.本研究根据有无磨牙症和TMD进行分组,各组之间TMJ X线影像无显著差异;但TMJ的髁状突移位情况与骨质改变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5.男性患者前牙磨损重于女性,而女性磨牙磨损重于男性。 6.重度磨损患者中,全牙列比较看,无磨牙症无TMD组牙齿磨损程度显著重于其他各组;分段比较看,无磨牙症无TMD组前牙段、前磨牙段磨损程度均显著重于其他各组,单纯磨牙症组前磨牙磨损重于单纯TMD组,磨牙磨损轻于单纯TMD组。 第四军医大学同士学位论文 7.下颌牙齿磨损重于上颌牙齿,磨牙、尖牙磨损重于前磨牙、切牙。 8.重度磨损患者中合型正常者占43.33%,其异常咬合发生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水平。前牙对刃合组,全牙列磨损指数和磨牙磨损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合型组:后牙对刃合组、前牙深覆盖组、前牙反合组全牙列磨损指数均低于正常合型组,前牙磨损指数以及前两组前磨牙的磨损指数均低于正常合型组;后牙反合组、前牙深覆合组与正常合型组磨损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 9.下颌第一磨牙形态学测量结果显示,无磨损组近远中径显著大于颊舌径,但磨损组内两者差异不显著:无磨损组髓顶最低点到合面的垂直距离大于磨损组;无磨损组远中两腿角到合面的垂直距离大于同名近中髓角到合面的距离,但磨损组无此现象;磨损组与无磨损组均有远舌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大于近舌髓角到近中邻面,无磨损组远颊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大于近颊髓角到近中邻面的距离,但磨损组无显著差异。 10.牙齿釉质中釉柱的排列方向具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无磨损组与磨损组之间、牙齿的对应部位(如近远中邻面、颊舌面)之间无显著差异。 11.釉质中釉柱的排列规律与具体部位的功能需要相适应,在牙尖与合面釉质的内层釉柱的弯曲绞绕程度明显高于轴面。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牙釉质磨损可作为牙体组织对咬合力刺激的一种重要反应形式,其反应规律包括以下四个层次:①组织学方面:通过釉柱的特殊排列形式,一方面适应生理性磨耗的需要,另一方面使磨损具有一定的自限性;②解剖学方面:第一磨牙和尖牙因其在口腔内位置的特殊性,承担的咬合力较重,因此磨损程度也较重;下颌骨较上颌骨致密,缓冲咬合冲击力的能力较弱,故下颌牙被磨损的程度较上颌牙重;③功能学方面:磨损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机体自身保护机制之一,机体可以通过磨损消除某些不良刺激(如异常咬合因素),以减少其对口颌系统功能的影响;④病理学意义:磨牙症、TMD可能是通过上述三个方面机制仍然不能保持口颌系统生物力学环境正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