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放射线用于治疗疾病已有百年历史,但放射治疗(放疗)导致的损伤的报道从未间断。放疗作为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日趋成熟,但放疗损伤逐渐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方面,特别是较晚期的呈进行性发展的放疗损伤,其中又以放疗后纤维化及对血管的影响较明显。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放射线对微循环的影响,对大血管的损伤研究与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检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前、后及放疗后下肢水肿患者股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探讨ET技术在评价放疗后血管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电离辐射对动脉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对早期诊治、护理及预防等研究提供依据和启发。方法:1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首次接受放射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年龄35—55岁,平均47.86±5.62岁。应用ET技术分别在放疗前及放疗第一疗程结束后检测股动脉的弹性指标:僵硬度指数(Stiffness parameter,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ty modulus, Ep),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 AC),增大指数(Augmentation velocity index, AI),脉搏波传导速度(One-point pulse wave velocity, PWVβ),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内中膜(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改变,检测其阻力指数(Blood resistent index, RI)、搏动指数(Blood pulsatility index, PI),并进行比较。2选择放疗后6个月—6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3例,年龄35—65岁,平均53.96±9.78岁,共86条下肢,其中出现水肿下肢共29条,未出现水肿下肢共57条。以未接受放疗患者30例,共60条下肢作为对照组。应用ET技术检测接受放疗后6个月—6年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股动脉的弹性指标:β、Ep、AC、AI及PWVβ,同时检测其RI、PI,按照放疗后是否出现水肿分组,并进行比较。3使用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10-13MHz,配备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分析软件。结果:1首次接受放疗患者,放疗前、后股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明显改变。有一例于股动脉分叉处可见斑块强回声,但放疗前后该斑块大小及位置无明显改变。2首次接受放疗患者,放疗前、后股动脉RI、P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首次接受放疗患者,放疗后β、Eρ、PWVβ各值较放疗前升高,二者比较差别显著(P<0.01),AC值较放疗前降低,二者比较差别显著(P<0.01),二者AI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放疗后6个月—6年患者,水肿下肢与非水肿下肢未见明显静脉血栓(仅一例于腘静脉内壁可见陈旧性血栓)。5水肿下肢声像图表现:下肢水肿患者可见水肿下肢皮肤、皮下组织增厚明显,皮下组织有网状裂隙并积液,表现为蚓状迂曲的无回声管状结构,随着积液不断增多,裂隙加大加宽形成小块回声区。6非水肿下肢股动脉RI、PI与对照组比较、水肿患肢股动脉RI、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水肿下肢与水肿患肢股动脉RI、PI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非水肿患肢股动脉弹性指数与对照组股动脉弹性指数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水肿患者与对照组股动脉弹性指数各指标比较β、Eρ、PWVβ各值升高,二者差别显著(P<0.05),AC值降低,二者差别显著(P<0.05),AI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9水肿下肢与未发生水肿下肢患者股动脉弹性指标对比β、Eρ、PWVβ各值升高,二者比较差别显著(P<0.05),AC值降低,二者比较差别显著(P<0.05),二者AI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ET技术可反映盆腔放疗后患者照射野内股动脉弹性功能减低,证明放射治疗早期对较大动脉可产生较明显损伤。2 ET技术可在股动脉发生动脉管壁发生形态学改变前早期发现动脉弹性功能改变。3放射治疗早期照射野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不受影响。4本研究显示单纯放疗后静脉原因导致下肢水肿发生机率较低。5放射治疗后照射野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6放射治疗后下肢水肿患肢股动脉弹性较非水肿患肢减低,显示水肿患肢动脉损伤更明显。7放射治疗后发生下肢水肿的原因可能为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放射治疗后软组织纤维化的发生与照射野内动脉弹性降低可能为同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