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指导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非惊厥持续状态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患者53例,(1)男性30例,女性23例,男:女=1.30:1。发病平均年龄为57.04±17.67岁。(2)个人史及既往史:有癫痫家族史2例,出生史异常者1例;高热惊厥史2例。既往脑血管病史9例、癫痫病史17例、脑外伤病史6例、脑部手术史5例、颅内感染病史2例、脑肿瘤病史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3)病因及诱因:根据与NCSE发作之间的时间关系将病因分为急性病因组、慢性病因组和病因不明组。其中急性病因组共30例:包括病毒性脑炎15例、自身免疫性脑炎8例、脑出血急性期2例、神经梅毒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呼吸衰竭1例、酒精戒断1例、脑梗死急性期1例;慢性病因组共22例:包括癫痫14例、外伤2例、颅脑术后2例(脑出血1例,外伤1例)、脑梗死后遗症期2例、痴呆1例、颅内占位1例;病因不明组1例。慢性病因组诱因为不规范使用抗癫痫药5例、停用优甲乐1例、妊娠1例。(4)发作类型分类:伴知觉障碍的局灶性NCSE31例(58.5%)、伴昏迷的NCSE15例(28.3%)、不伴知觉障碍的局灶性NCSE5例(9.4%),ASE2例(3.7%)。(5)临床表现:意识水平改变17例、意识内容异常17例、精神行为异常19例、记忆及认知障碍12例、感觉异常4例、头眼偏转3例、手部自动症5例、无目的走动2例、言语重复1例。(6)背景、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脑电背景正常7例(13.2%),背景异常46例(86.8%)。发作间期监测到异常放电(分别位于额区、颞区、枕区、中央区、多灶性、一侧性、弥漫性)44例(83.0%),正常者9例(17%)。发作期放电额区起源20例(37.7%),颞区起源15例(28.3%),枕区起源6例(11.3%),顶区起源2例(3.8%),中央区起源3例(5.7%),多灶起源5例(9.4%),全导放电2例(3.8%)。发作期放电形式:≤2.5Hz的EDs5例(9.4%),2.5~5Hz的EDs18例(34.0%),2.5~10Hz的EDs14例(26.4%),>0.5Hz的δ活动6例(11.3%),θ活动5例(9.4%),LPDs5例(9.4%)。在本组患者持续脑电图监测中各截取1小时进行分析,其中11例为持续发作≥30min(期间可有间隔,且间隔≤3s),余42例发作次数2~20次,发作持续时间在8s~19min2s之间;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在12s~10min18s之间;发作间隔时间在2s~32min47s之间;发作间隔时间中位数在5s~25min53s之间。(7)影像表现:53例患者中46例行头MRI或头CT检查,正常7例;多发异常信号,考虑为炎症12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及小缺血灶11例,颅脑术后改变4例;陈旧大面积脑梗死4例;脑出血2例;海马高信号1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额叶占位1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1例;异常信号,性质不明2例。(8)并发症:发生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低钾、高钾、高钠、高氯等)30例(56.6%)、低蛋白血症30例(56.6%)、肺部感染28例(52.8%)、肝功能损害18例(34.0%)、贫血15例(28.3%)、静脉血栓11例(20.7%)、呼吸衰竭9例(20.0%)、尿路感染7例(13.2%)、肾功能损害6例(11.3%)、重症感染3例(5.7%)、消化道出血1例(1.9%)。(9)治疗用药情况:仅口服新型广谱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托吡酯等)17例,仅应用一线地西泮者13例,一线药物控制不佳应用二线丙戊酸或丙戊酸联合苯巴比妥者10例,一、二线药物控制不佳应用至三线镇静药物咪达唑仑者9例,麻醉剂丙泊酚者2例,未用抗癫痫药者2例。(10)预后:将患者长期预后分为4个级别:1级为完全治愈后至今无发作,2级为偶有发作(较前改善>50%),3级为经常发作或NCSE未能控制(较前改善<50%),4级为死亡。其中1级22例(41.5%),2级18例(34.0%),3级7例(13.2%),4级6例(11.3%)。结论:1、中老年人NCSE发病率高于年轻人。2、急性病因中颅内感染等炎性病变最常见,慢性病因中癫痫最常见,且部分因用药不规范诱发,急、慢性病因的预后无差异。3、成人NCSE中伴知觉障碍的局灶性NCSE发病率最高,其预后比伴昏迷的NCSE预后好,伴昏迷的NCSE药物控制效果最差。4、NCSE发作期脑电图额叶起源者最多,发作期表现为癫痫样放电(EDs)者最多见;脑电发作形式多为短时频繁的连续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