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典型区域不同土壤磷素解吸特征及磷素流失趋势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f3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池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已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实施一大批见效快、治理技术成熟的点源污染治理工程,滇池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然而,滇池的富营养化表征并没有明显改善。磷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农村非点源是入湖总磷的重要来源。农村非点源总磷的来源与施肥密切相关,已是共识。但对于土壤中总磷是如何脱离土壤、转移进入水体的,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很少。本研究在滇池全流域设定130样点,试图通过了解全流域磷素情况下,研究滇池流域土壤对磷素的解吸和吸附的规律。本研究选取其中17个样点测定速效磷,溶解性总磷,土壤磷素的解吸实验,土壤磷素的吸附实验。同时,本次研究采取了大棚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进行土柱动态实验模拟,进而为治理滇池提供基础数据。这些工作无疑将对滇池流域土壤磷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实验结果显示:(1)滇池流域土壤全磷含量范围在0.137~8.434g/kg之间,平均值为1.330g/kg,整个滇池流域的土壤全磷的含量水平偏高,从大到小依次为磷矿区>湖滨拆除区>坝平地>大棚>坡地>林地。(2)磷素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滇池流域土壤磷素能较好的拟合Langmuir方程,相关性指数R2达到了显著相关水平。易解吸磷素的量:磷矿区>拆除区>大棚>坡地>坝平地>林地。最大磷素吸附量:磷矿区>拆除区、坡地>大棚>坝平地>林地。结合能常数K值:林地>坝平地>大棚>坡地>拆除区>磷矿区。最大缓冲能力:坝平地>林地>大棚>坡地>磷矿区>拆除区。(3)磷素解吸实验结果显示:全部土壤的磷素溶出在60分钟内能够达到平衡,在前30分钟内,土壤中的磷素溶出速率较快,而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6类土壤溶解性总磷在达到平衡时的浓度范围在0.0656~9.5225mg/kg之间,平均值为4.000mg/kg。(4)磷素解吸-吸附平衡点实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衡质量浓度相似性比较明显。全部土壤的磷素吸附-解吸平衡点在0.0008~0.0479mg/L.(5)土柱动态实验结果显示:选取的3种不同棚龄土壤含磷量与土壤深度无明显显著关系。第一次溶出磷素明显大于第二次溶出磷素。总体结论,滇池流域土壤全磷量普遍较高。磷矿区、拆除区全磷含量最高,最大磷素吸附量大,磷素易解吸成溶解性总磷。林地全磷量较低,最大磷素吸附量都较小,磷素不易解吸成溶解性总磷。坝平地、大棚、坡地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磷越高,速效磷就越高,易解吸磷素就越高,最大缓冲能力就越小。因此要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中磷素通过冲刷或淋溶作用进入水体,首先应要控制土壤中磷素,其中最关键之一就是控制施肥用量。
其他文献
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理解存在于当前与历史中的各种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对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展开类型学考察,
无线通信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以求向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进入到5G时代后,无线通信行业可用资源更多,相比较4G技术其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补充与完善。在4G网络向5G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不少女子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有其不同的办学特点。本文从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对现代女子院校建立的意义和女性教育的特色问题,表述作者的思考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央管理权下放、国际管理贸易盛行、加入WTO是我国地方政府贸易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主要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资
<正>随着第七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和NVIDIA全新Pascal架构GTX10系列移动显卡的携手,笔记本在CPU和GPU性能上已经不留遗憾。此时,影响笔记本性能的最后一块短板就体现在了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的管理方法,而风靡世界。六西格玛管理起源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实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文章从服务业的行业特点着手,分析了其应用六西
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各项产品的发展也因消费者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销售各种产品的"方式"也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行。在这样力求快速、效率的社会中,电话行销这
在东秦岭北部,富碱侵入岩的侵位与空间分布受同一个区域构造带(华北陆块南缘)控制,构成一个区域性的富碱岩浆岩带。根据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岩石类型主要分为碱性正长岩、碱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外贸行业进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但政府的管理方式却未能做出及时地调整。为满足经济市场的需求,我国政府开始进行改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开发潜力。将草原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并有效的开发,既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又可调整产业结构,还可发展旅游经济。应把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