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间房盆地是最近发现的二连盆地群东部的一个重要的断陷型含煤盆地,其下白垩统巴彦花组上含煤段地层发育数目众多的可采煤层,资源十分丰富。
本文以成因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丰富的钻井岩心描述资料、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开展了成因层序地层学、沉积体系、聚煤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其主要成果如下:
1.以成因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单井和主干剖面研究,在层序界面特征、界面的成因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煤层顶部所代表的海泛面为层序界面,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五间房盆地下白垩统上含煤段地层划分为层序Ⅰ—层序Ⅵ等六个成因层序。在时间跨度上,每一个成因层序相当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中的准层序组。
2.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手段,在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区上含煤段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四种沉积体系,并详细论述了其沉积体系特征。
3.以单个成因层序为单位编制含砂率等值线图,详细分析了各层序沉积期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层序Ⅰ沉积期总体以湖泊体系为主,西部和东部分别发育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体系;层序Ⅱ时期盆地中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南部和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西缘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Ⅲ中部东西两侧分别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南部仍为湖泊;层序Ⅳ沉积期盆地北缘和东缘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中部西侧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中部腹地和南部以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为主;层序Ⅴ时期,南部主要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为主,中部东侧以湖泊体系为主,北部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为主。;层序Ⅵ时期大规模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局限于北部和东部。
4.聚煤作用的时空演化具有以下特征:1)显示出早期聚煤作用弱,到中期聚煤作用强烈至晚期无聚煤作用的演化规律性;2)盆地富煤带的展布总体显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不断迁移的过程。
5.该区主要的有利聚煤环境是: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及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环境下所形成的煤层侧向连续性好,但厚度较小;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侧向连续性好,厚度较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环境下形成的煤层,煤层厚度大,但侧向连续性差。层序Ⅰ时期以滨浅湖成煤为主;层序Ⅱ和层序Ⅲ时期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成煤为主;层序Ⅳ和Ⅴ时期以滨浅湖及其临近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成煤为主。
6.揭示了构造沉降和古地貌对聚煤作用的影响:层序Ⅰ和层序Ⅱ时期,由于构造沉降速率不大,可容空间增长速率较小,泥炭主要在水平方向上堆积,所以所形成厚度不大但连续性好的煤层;由层序Ⅲ时期开始,构造沉降速率增大,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也较大,允许泥炭在垂向上大量堆积,所以层序Ⅳ和层序Ⅴ时期煤层明显变厚,聚煤作用增强。但是,由于构造沉降加速所带来的边缘粗碎屑体系进积也对沼泽相的发育有着一定的破坏和限制作用。盆地的深凹带由相对湖泊面变化所产生的可容空间较大,所以巨厚煤层煤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偏东的深凹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