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B细胞来源的永生化细胞为靶细胞,以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为效应细胞,应用人工构建的各种双特异性分子在细胞水平上初步探讨了由FcαR介导的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效应.首先,我们从家兔免疫血清中纯化出针对EB病毒转化的B细胞膜表面IgG(mIgG)的多克隆抗体,并以胃蛋白酶去除Fc段生成F(ab)<,2>片段,再用化学交联剂Sulfo-SMCC将其与识别中性粒细胞膜表面FcαR的单克隆抗体MIP8a F(ab)片段连接起来制成双特异性抗体.FACS分析表明纯化后的BsAb能够同时识别这两种细胞.随后,利用MIP8a分析了FcαR在中性粒细胞的分布情况,发现该受体除了在PMN的细胞膜有表达外,在细胞内部亦有储存.同时,我们还证明IgA免疫复合物诱导的PMN脱颗粒反应依赖于钙离子,但是不完全依赖镁离子.另外,单核吞噬细胞对于该反应有增强作用.这些结论为后续的双特异性分子的细胞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为了探索FcαR介导的BsAb的生物学效应,我们首先构建了一个能够模拟BsAb的细胞反应模型.它是先在Ramos细胞表面标记生物素,同时将MIP8a F(ab)<,2>片段也标记生物素,这样加入链亲和素后就可形成既能结合靶细胞,又能结合效应细胞的桥梁.ELISA结果表明,在MIP8a的指引下,PMN对Ramos细胞产生了较强的脱颗粒反应.将两种细胞分别用PE和FITC标记后进行的FACS分析证实了PMN对Ramos细胞的ADCP作用,而激光共聚焦荧光分析则使我们直接观察到这一现象.该模型的成功为基于FcαR的双特异性抗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最后,将化学合成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PMN对EB病毒转化的B细胞的反应当中,在BsAb的桥联下,EB病毒转化的B细胞诱发了PMN的脱颗粒反应,但是我们用FACS的方法并没有检测到PMN的ADCP作用,这与B细胞mIgG表达量低致使BsAb架桥能力较弱有关.综上所述,借助FcαR,中性粒细胞能够有效清除B细胞来源的永生化细胞,但是该反应的强弱还依赖于BsAb所识别的靶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Fcαr将成为抗体免疫治疗中的新的靶点分子,具有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