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研究从实现终身教育的基本需求即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认证后学分的积累与转换2个方面入手,在国内相关实践及研究比较多样、分散且尚处于起步及摸索阶段,而由于教育背景、教育体制等不同已有国际经验又不能完全适用于国内实践的情况下,对国内学分认证与转换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探索,重点解决机构与机构之间如何进行课程学分认证与转换的问题。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 研究一:在文献调研及现实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学分认证与转换的建设路径、模型进行了探索。采用“5W+1H”方法对国际及国内纷繁复杂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情况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并结合国内目前尚无清晰的建设路径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国家统筹”和基于“校际自发”的2条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的建设路径。通过归纳不同路径的核心关注点及其关系,本研究形成了学分认证与转换的“三要素”模型,其中学分认证框架是基础要素,课程相似度和课程标准学分量计算方法是核心要素。 研究二: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学分认证框架的各构成部分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能为各类型学习成果认证提供统一参考水平的学分认证框架主要由中学后教育资格类型分布图和学习成果层级指标耦合构成。基于此,在对国内已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格的类型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形成了国内中学后教育资格类型分布图;在对国际已有学习成果层级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内学习成果层级指标的理论基础、结构特点、层级划分原则;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学分认证框架。 研究三:在已有课程比较方法、相似度计算方法及课程理论基础上,对课程相似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知识点集合、知识点认知水平、知识点学习方式3个特征向量能够反映课程的核心及整体特征。基于此,以2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对象归纳了3个特征向量的形式化表示及确定方法,形成了以知识模块为单位、3个特征向量为基础的课程相似度计算方法。 研究四:在比较分析国际教育与培训领域学分系统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学分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课程学分的计量反映了特定水平的学习者完成特定学习量所需花费的时间。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2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对象,形成了以“课程学分标尺"为基础的课程标准学分量计算方法。“课程学分标尺”是一组学分单位数量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项代表课程不同内容在不同认知水平以及不同学习方式上所对应的学分单位数量。 综上,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为采用“5W+1H”方法对国际国内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情况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并提出了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的2条路径及“三要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学分认证框架、课程相似度及标准学分量计算方法。并对两所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分认证与转换进行了实践,从而初步检验了“三要素”模型及方法。为实践者开展学分认证与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方法,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