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双季稻田早熟冬油菜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筛选出了适宜于湖南双季稻区早熟冬油菜品种的氮、磷、钾合理配比,为湖南当地“稻-稻-油”三熟制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油菜产量对氮磷钾不同施用量的反应关系符合三元二次回归模式。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是冬油菜产量的第一限制因素,其次是磷,再次为钾。氮、磷、钾肥对冬油菜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氮肥和磷肥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和0.25显著水平,而钾肥极不显著。早熟冬油菜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方案为:施氮量为18.46kg/667m2,施磷量为5.58kg/667m2,氮磷配比为1:0.30,对应产量达121.90+48.59kg/667m2;最佳经济施肥方案为:施氮量为15.49kg/667m2,施磷量为4.99kg/667m2,氮磷配比为1:0.32,对应产量达119.97±48.59kg/667m2。2氮磷钾三要素对冬油菜越冬期和角果发育期氮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大小均为氮>钾>磷,而对收获期氮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影响为氮>磷>钾,后者与产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氮肥对提高冬油菜越冬期、角果发育期和收获期氮素积累量效果达极显著,表现为正效应,越冬期氮素积累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角果发育期和收获期高施氮量反而会抑制植株对氮的吸收;磷肥对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一致规律,适当的钾肥有利于植株对氮的积累。氮磷对三个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交互作用明显,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氮磷钾三要素对冬油菜越冬期和角果发育期磷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大小均为氮>钾>磷,而对收获期磷素积累量的主效应影响则为氮>磷>钾,后者与产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氮肥对各生育期的磷素积累量影响达极显著且为正效应,磷素积累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在肥料设计水平内未达到极大值点;磷、钾肥对越冬期植株磷素积累几乎没有影响,角果发育期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磷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随着钾水平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收获期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磷、钾水平的增加先升高,达到极大值后又降低。除高氮高磷施用量外,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对收获期磷素积累量有促进作用;在中低氮钾肥配比下,促进越冬期和角果发育期磷的积累,较高的氮钾肥配比反而不利于这两个时期的磷素积累。3氮磷钾三要素对油菜籽粒含油量的影响大小为氮>钾>磷,氮肥表现为负效应,籽粒含油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钾肥表现为正效应,可明显提高籽粒含油量,磷肥对含油量影响不显著。在0-1.215氮水平区,籽粒油分含量整体上随着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磷发生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籽粒油分含量。氮磷钾三要素对冬油菜籽粒硫苷含量的影响大小为氮>磷>钾,对籽粒芥酸含量的影响大小为磷>钾>氮,两者的氮、磷均为负效应,钾为正效应。在较低的供钾水平下,氮钾互作对硫苷含量表现出拮抗作用,有利于降低其含量;对芥酸含量,氮磷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有效抑制了芥酸含量的增加。只有适当的氮磷钾配比能同时降低硫苷和芥酸含量,提高油分含量,从而稳定籽粒品质。4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期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最大叶叶长>株高>最大叶叶宽>绿叶数>主茎总节数>叶痕数,除最大叶叶长和叶痕数对产量的综合作用为负外,其余均为正;角果发育期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综合作用除绿叶数外均为正,对产量的决定作用大小为分枝数>绿叶数>株高>角果数>根颈粗;收获期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决定作用大小为分枝数>株高>单株角果数>.千粒重>角果粒数>主茎总节数>分枝位,其中株高、、角果粒数和主茎总节数的综合作用为负,其余均为正。提高产量的最佳途径为:适当提高冬油菜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基本保持角果粒数,适当控制最大叶叶长和叶痕数,株高、绿叶数和主茎总节数在生育前期应提高,在生育后期应适当控制。伴随着油菜产量的提高,籽粒油分含量也提高,同时芥酸和硫苷含量稍有提高,亚麻酸含量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