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国的货币政策是通过相应的传导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而传导渠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西方的经济理论把货币政策传导的传导渠道分为两大类,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当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渠道来传导,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自1984年确立中央银行制度起,我国才正式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从此,中央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直接控制国内的信贷规模,信贷计划是当时最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而准备金、利率工具只是辅助的调节工具,因此当时信贷政策在我国货币政策中占主要地位。1998年起,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商业贷款规模的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调控,即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供应量,进而控制国内的贷款规模,以期达到最终的调控目标。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而货币政策由基本靠信贷渠道传导向信贷渠道、货币渠道共同传导转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的未完全市场化、管制的有浮动汇率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的相对不完善等原因,决定了货币渠道的传导效果比较弱,也就是说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对目前我国该渠道的现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提高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也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现有理论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存在性进行了探讨,得出我国该渠道存在的结论,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该渠道的作用机理进行详尽的分析,最后对影响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归纳。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有个理论上的认识以后,文章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其两个阶段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信的信贷传导渠道提供相应的参考。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较为系统地分析目前影响我国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货币政策的经济环境和微观基础不断发生变化,这无疑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更具复杂性。而信贷渠道作为极为重要的传导渠道,它的传导效果也将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应,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尤为重要,而现有文献鲜有对此的研究。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章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运用相应实证方法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效应,以准确得出该渠道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