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自2006年始全球哮喘防治创仪(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推荐把哮喘完全控制作为其治疗的主要目标,尽管新的治疗措施不断出现,但近年来哮喘未控制率仍居高不下。2004年一项涉及29个国家的全球性哮喘控制水平调查研究发现:仅有5%的哮喘患者能达到完全控制,多数患者控制水平低下,因此寻找影响哮喘控制的危险因素及解决方案将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作和监管及预测疾病预后中扮演重要角色。哮喘控制感知力(perceived control of asthma, PCA),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处理哮喘及恶化能力的认知力,这是一种心理因素,它包括三方面内容: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习得无助感,分别指:患者在处理哮喘前对自己处理哮喘能力的信念;哮喘由自身或外界或命运等决定的可控性的认识;既往自己处理哮喘的失败行为引起动机、认知、情绪的改变对以后处理哮喘的行为的影响。2002年Katz PP等首次把PCA应用于哮喘研究中,结果提示更高的PCA患者具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之后国外多项研究表明PCA水平与哮喘控制水平、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及急诊住院就医次数等密切相关:PCA水平愈高,哮喘患者拥有愈高的哮喘控制水平及哮喘相关的生活质量,拥有愈少的急诊就医次数。因此PCA可能是影响哮喘预后的重要心理性因素。然而国外研究发现无论良好控制还是未控制哮喘患者PCA水平普遍低下,Der Meer等发现良好控制的成人哮喘患者17%PCA缺乏,而未控制者PCA缺乏达65%,研究认为PCA水平低下是成人未控制哮喘自身管理的最大的障碍。因此提高患者PCA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也有大量研究关注心理因素与哮喘的关系,包括与抑郁、焦虑等的关系,然而鲜有研究关注PCA,我国哮喘病人PCA水平如何值得调查;另外,国外研究中一般把PCA水平的高低作为影响哮喘预后的因素,而未见关于PCA低下危险因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为调查我国华南地区哮喘患者PCA水平及寻找影响哮喘患者PCA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哮喘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如上所述,提高患者的PCA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然而Calfee CS等研究显示一般的哮喘预防护理及自身管理的改变并不能带来PCA的改善。目前一般的哮喘教育管理模式,包括哮喘教育讲座、记录哮喘日记、制定行为计划、自我峰流速检测等,众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些自我管理方式改善患者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减少急诊就医次数等方面的有效性。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出现了网络、手机短信(SMS)应用于哮喘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并且这种新型的模式被证实可以克服由于时间原因或距离医疗机构太远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治疗及自我管理依从性差的问题,从而发挥其优于一般哮喘教育模式的优越性。但是关于这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否可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如PCA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哮喘预后的研究少见。我国拥有着大量哮喘患者,同时也拥有着丰富的网络手机通信资源,但是目前在我国除台湾外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仍未得到应用。因此本研究的另一目的为探讨SMS在我国哮喘管理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比较手机短信教育管理模式与目前一般的哮喘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患者PCA水平及改善哮喘控制水平及哮喘相关的生活质量有无优越性,从而建立一种更简洁有效更适合长期推广使用的哮喘教育管理模式。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华南地区哮喘患者控制感知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入选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符合以下入选排除标准的150例患者,年龄19~65岁(38.6±11.7岁)。其中男86例,女64例;哮喘病程3个月~40年,依据肺功能FEV1%将患者分类为:间歇和轻度持续患者46例(30.7%)、中度持续49例(32.7%)、重度持续55例(36.6%)。所有入选患者填写人口学特资料及哮喘控制感知力问卷(PCAQ-6)、哮喘控制测试(ACT)、标准化哮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AQLQ(S)),并收集患者当日肺功能检查结果,血、痰细胞分类计数结果,调查华南地区哮喘患者控制感知力水平及分析PCA与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哮喘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影响PCA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PCA及哮喘预后将第一部分中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普通门诊教育组、PEF+教育手册组、手机短信教育组,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并于12周±7天后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所有回访患者再次填写哮喘控制感知力问卷(PCAQ-6)、哮喘控制测试(ACT)、标准化哮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AQLQ(S)),并收集患者当日肺功能检查结果,血、痰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比较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提高患者PCA水平及治疗依从性、哮喘控制水平、哮喘相关生活质量、肺功能FEV1%、及血、痰细胞炎症指标Bloodneu%/Bloodeos% /Sputumneu% /Sputumeos%的影响,探讨手机短信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可行性,建立一套提高患者PCA及哮喘预后的简洁有效的哮喘管理模式。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作正态性检验,如样本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如样本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为评价本研究所入选的哮喘患者PCA水平高低,采用单样本t检验与新近发表的大型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为明确PCA与可能相关因素的关系采用两变量相关分析法,然后将有相关性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教育前后计量资料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教育后三组间计量资料改变值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One-Way ANOVA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显著时,若变量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若不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Tambanes’s T2进行多重比较;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三组间某变量基线值有差异时,比较三组教育后改变值时将该变量作为协变量处理;分析PCAQ-6评分的改变对哮喘预后指标的影响时采用两变量相关分析。检验水平取a=0.05。结果:第一部分:1.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符合入组条件并完成调查的患者150例,其PCAQ-6评分范围在10~26(18.75±3.42)分。男性18.60±3.28分,女性18.95±3.61分,显著低于国外水平(P<0.001).2.哮喘控制感知力PCAQ-6评分与哮喘控制水平ACT评分显著正相关(r=0.377,P<0.001),与哮喘相关生活质量AQLQ (S)评分之间显著正相关(r=0.675,P=0.000),且PCA水平与哮喘生活质量中的症状、活动受限、情感功能、环境刺激均有显著相关关系(P均<0.001)。3.PCA低下与哮喘病程(年)负相关,与肺功能水平FEV1%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相关。第二部分:1..C组(SMS组)与B组(PEF+教育手册组)教育后PCAQ-6及AQLQ(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均<0.001),两种教育方式对PCAQ-6提高值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101),但是C组更能改善患者AQLQ(S) (P=0.044);2. PCAQ-6评分的提高值与AQLQ(S)的提高值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3、在第二次随访时,A组(普通门诊教育组)共有14人复诊,B组(PEF+教育手册组)27人,C组(SMS组)30人,复诊率分别为28%、54%、60%。三组间复诊率有显著差异χ2=11.606,P=0.003),复诊率C组>B组>A组;4.三组间比较,复诊的患者药物依从性及12周内急诊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反映哮喘控制水平的ACT评分及肺功能FEV1%提高值及炎症指标血、痰中Bloodneu%/Bloodeos%/Sputumneu%/Sputumeos%变化值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我国华南地区哮喘患者PCA水平低下;2.影响PCA低下的主要因素有哮喘病程(年)、肺功能水平FEV1%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手机短信(SMS)和PEF+手册教育在改善患者PCA、复诊率及生活质量方面比普通门诊教育优越,且SMS在改善复诊率、生活质量方面更优越;4.PCA水平与哮喘控制水平及哮喘相关生活质量显著正相关,提高PCA水平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对控制水平的改善无影响;5.SMS是一种可行的新型有效的哮喘教育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