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梁鸿以归乡者的身份进入乡村内部,把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对象,展现了新世纪转型时期乡村内部的变化与发展、乡村人物的精神与心灵、乡村文化的裂变与消亡。以其两部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为例,《中国在梁庄》将视角放在乡村内部,通过对乡村景观、乡村教育、乡村人物、乡村政治、乡村文化等全方面的描写,表现了转型时期乡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梁庄记》将关注点集中在乡村之外,把离开乡村的城市打工者作为叙事重点,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环境、打工经历来表现这类特殊群体融入城市的艰辛历程,并试图呈现这些离乡者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本文将立足文本,对梁鸿的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中的颓败叙事进行深入探究,并结合作家的创作特色、创作背景分析颓败叙事背后的价值追求。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新世纪乡土叙事”说起,主要阐释颓败的概念、乡村颓败的现象和介绍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颓败的乡村现实”,通过对文本深入解读揭示乡村颓败的现状。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活空间的缩小导致乡村生存空间的恶化;权力的崇拜、政权的式微与质变使乡村政治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民间文化的失落、乡村教育的轻视、道德信仰的缺失导致乡村精神文化的溃败。以上三个层面揭示了整体性颓败的现实。第二章“颓败的呈现方式”,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梁鸿作品的叙事特点与技巧。跨学科方法的使用、多种视角的自由切换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这也是其创作的独特性所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的融合增加了作品的叙事张力;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穿插丰富了作品的表现空间。第三章“颓败书写背后的价值意蕴”,主要分析梁鸿写作的价值与意义。梁鸿从书斋走向乡村的行动是对虚构生活的对抗,也是对虚构化乡土文学写作的纠偏;以梁庄为例来反思乡土中国命运的走向,体现着作家的责任意识与反思意识;在书写中融入对乡村群体的关注和精神世界的探寻,饱含着作家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