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阳能一直是人们认为最为清洁且量最为巨大的可再生能源,人们也在利用多种技术来对其进行利用,如光电、光热、光催化等。其中,太阳能被利用的最广泛的方式是光电转换。而在光伏产业中,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被硅基光伏电池所占有。但不足的是,硅基光伏电池在其制备过程中所需要的精度提纯以及精准掺杂很大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除此之外,硅基太阳能电池不适应制备柔性器件。目前学术界对于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大部分集中在生产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一直是人们认为最为清洁且量最为巨大的可再生能源,人们也在利用多种技术来对其进行利用,如光电、光热、光催化等。其中,太阳能被利用的最广泛的方式是光电转换。而在光伏产业中,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被硅基光伏电池所占有。但不足的是,硅基光伏电池在其制备过程中所需要的精度提纯以及精准掺杂很大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除此之外,硅基太阳能电池不适应制备柔性器件。目前学术界对于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大部分集中在生产工艺更简单的第三代光伏电池。这些太阳能电池都可以利用溶液法制备,也可以通过卷对卷印刷的方法生产,这十分利于生产工艺的简化以及成本缩减。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更是具备了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不具备的优势,如可制备柔性器件、易对材料改性等。因此,近几年,有机太阳能电池正在迅猛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被分成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超过18%。相较之下,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刚突破15%,发展较为缓慢。不仅在光电转换效率上处于劣势,它的性能稳定性也更差。但聚合物材料不同批次间的差异仍然无法得以有效解决。而小分子材料具有更加明确的化学结构、更加确定的分子量大小,这使得它批次间差异较小、合成更为简单,因此迅速地成为一个新兴研究热点。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拥有得天独厚的优点,但劣势也比较明显:光电转换效率低。对于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可通过很多方式解决,如新给受体材料的开发、活性层形貌调控策略的开发以及界面修饰等。再者,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的电池的形貌对于实验条件较为敏感,这意味着要对它进行精确调控以实现最佳载流子传输比较困难。为了解决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精确形貌调控难的问题,以提高其光电效率,本文首次通过在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引入可挥发固体添加剂以及采用二聚给体材料的新型形貌调控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改善活性层形貌,使其光电转换效率得以提高。首先,采用了BTR-Cl:N3这样一个新型给受体组合,并进行一系列工艺优化后,实现了较高效率,将其作为标准器件。其次,引入一个全新的、化学结构类似于代表性非富勒烯受体端基的、可挥发的固体添加剂—IC-FI,将其应用于BTR-Cl:N3体系。IC-IF的内在结构特征增强受体材料N3的自组装,并在随后的热退火过程中增强BTR-Cl和N3的混合。这提供了纳米级的相分离以及共混膜内主要面朝向(face-on)的分子堆积,从而促进器件中电荷传输和提取过程。在加入该添加剂后,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从13.36%提升到14.43%,填充因子(FF)从64.7%提升到73.5%。综合结果说明,使用挥发性固体添加剂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简单实用的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调控策略。最后,将给体材料BTR-Cl二聚成为DBTR-Cl,以明星材料Y6为受体,进行组合制备器件。通过微调活性层给体材料,来实现对活性层形貌的精确调控。经过一系列优化后,结果表明,在使用BTR-Cl作为给体时,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为13.17%;而在使用BTR-Cl的改性新型材料DBTR-Cl作为给体后,器件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14.39%。主要性能参数提升体现在填充因子(FF),从65.90%提升到70.76%。本文在基于BTR-Cl给体的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上分别应用了挥发性固体添加剂以及二聚给体材料两种新型形貌调控策略,对特定体系进行针对性地形貌调控,得到较高的器件性能,为未来针对性地、精确地调控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形貌提供了方向。
其他文献
含钛耐磨钢是一种增强型低合金耐磨钢,其耐磨机理主要是通过在钢的生产过程中析出一些耐磨粒子来增强钢的耐磨性。但该钢种由于合金元素[Ti]的添加在其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夹杂物,对钢的浇铸工艺和性能会产生一些影响。为获得促进耐磨钢性能提高的钢水成分控制条件,同时为含钛耐磨钢夹杂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本文以国内某钢厂生产的耐磨钢成分为基础,向钢中添加适量Ti元素,建立夹杂物析出耦合计算模型进行夹杂物析出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低污染、可持续和碳中性的可再生能源,有望作为煤、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发挥巨大作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生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原料易得,并且可通过热化学转化方法转化为具有广泛用途的气、液、固三相产物,深受广大研究者青睐。但是,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含氧量高、含水量高、能量密度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高、吸水和自燃倾向较强,这些不利特性限制了木质纤维素类
溶致液晶作为复杂流体中的一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等,在细胞相互作用、神经刺激传递、脂肪吸收、药物智能输运、医药工程和液晶显示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向列相溶致液晶分子在水中通过自组装形成柱状体形成不同的液晶相态,而液晶相态又会随着溶液温度、浓度、掺杂物的种类及其含量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旋转粘度和展曲弹性系数等物性参数。本文通过实验方法测得向列相日落黄(SSY)和色苷酸二钠(DS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生产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使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工业规模扩大产生了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不仅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能源资源,还应提升污染控制率。因此,亟需探索一种高效的资源化、无害化技术。循环流化床(CFB)由于其具备燃料适应性广、污染物排放低等特点,已成为多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理途径。为此,本文选取了两种典型的工
钢铁工业的发展副产了大量的高炉瓦斯灰,它含有Zn、Pb、K、Na等金属元素,但粒度小、疏水性强、矿物成分复杂的特点导致其难以较好的回收利用。转底炉工艺作为回收高炉瓦斯灰的火法代表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主要是回收了Fe、C等元素,并在转底炉除尘灰中富集了Zn、Pb、K、Na、In、Bi等金属。转底炉除尘灰是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如果不进行综合回收利用,不仅浪费金属资源,更是给企业和社会造成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相较于其它的增材制造方法,具有材料利用率和沉积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因电弧热输入高,热量积累问题比较严重,不仅需要较长的熄弧降温时间,而且对试样的微观组织也有明显的影响。目前有一些研究通过控制热输入或引入双丝系统、随焊碾压等工艺来改善试样的微观组织,但是采用主动冷却法控制微观组织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改进主动冷却法,探究其对试样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重点采用不同温度的水和油作为冷却
超临界CO2由于其优异的热物性和环保性,被广泛应用在跨临界循环的热力系统中。其中,跨临界CO2朗肯循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降低发电成本。跨临界CO2朗肯循环系统在拟临界点附近运行时,流体热物性的剧烈非线性变化所产生传热恶化、不稳定流动等复杂现象,是影响系统安全和能量转化效率的关键。目前关于超临界C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的传热恶化方面,仅有少数关于超临
本文研究了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与环氧树脂不同配比下的粘接强度。经红外光谱分析,端羧基液体丁腈的羧基基团与环氧基团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偏光显微结构观察,证实了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与环氧树脂固化后呈两相体系,并研究了不同配比下的形态结构。
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准确地预测建筑能耗可以为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以及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指导。相比工程方法和灰箱方法,数据驱动的能耗预测方法能够在不清楚建筑结构和建筑内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预测,具有建模过程简单、预测精度高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能耗预测领域。本文将上海市一栋典型办公建筑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和能耗模式划分的能耗预测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建筑短
近年来,随着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发展,电力系统和输配水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同效应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围绕电-水联合系统(integrated electricity-water system,IEWS)协同规划与运行的研究逐渐成为IES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海水淡化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生产方式和水资源增量技术,特别是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