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快速发展以来,人类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颗粒物混在一起形成了气溶胶,牢牢地罩住了城市上空,极易形成静风状态,使得原本高密度且通风质量不佳区域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城市建设有关的学科与气象学相结合,凭借城市通风缓解灰霾与热岛效应,为治理城市空气问题带来了新思路。目前,城市通风系统的构建正在很多国家、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历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与大量文献、专著、政府文件等多种途径,收集汇总现有的城市通风廊道构建的城市名单及相关内容,发现中小型工业城市常常跻身于全国空气质量排名的倒数之列,而城市通风系统的研究很少涉及到这类城市。因此,本文在风景园林学的学科视角下,以改善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效果、优化空气质量为目标,探究如何构建即具有输送空气,又能依附通道的附属绿化滞留吸收部分空气污染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通风绿廊。其具体方法为:根据城市风环境的相关理论与中小型工业城市的实际情况凝练出通风绿廊的组成要素,即:风口地带、作用空间、生态补偿空间、空气引导通道、遣返地带等;空气引导通道由主体风道、交汇点、联系通道构成。随后,运用多种渠道收集到的城市风环境研究的基础资料与地理信息借助ArcGIS平台的场地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定位风口地带、作用空间、生态补偿空间、主体风道、遣返地带;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城市不同功能区域进行风场模拟,确定主体风道间的联系通道;根据以上识别出的通风绿廊构成要素汇总得出通风绿廊网络化体系。为了进一步佐证本文的构建方法具有可行性、普适性,选择典型的中小型工业城市(焦作市)作为案例分析。在构建焦作市通风绿廊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城市内外日均换气平衡,拟定主体风道:晋新高速-长济高速等4条一级风道,中南路-丰收路-普济路-世纪路-中原路-影视路等10条二级风道;另外,为了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公共绿地,全面提升高密度区域的通风效果,拟定新园路等8条联系通道。最后,以对焦作市通风绿廊构建的评价作为本次构建方法科学性、可行性、普适性的讨论;并针对焦作市这一案例提出计划实施建议,即:重点管控南水北调工程焦作市城区段、北部的组团内部线性空间优化、南部的组团保护风口等。本文对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构建方法的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此类城市通风绿廊的构建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