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尚且处于发展阶段的档案事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不仅激发了档案馆建筑空间的开放性调整,还推动了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等一系列将信息技术融入在内的新型档案馆的兴起。档案馆也不再是传统的收集管理档案文件的仓库,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开放以及文化的渗透,早已促使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藏管转为藏用、从单一变为综合。区县级档案馆位于我国档案馆体系中的最基层,有着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彰显风俗文化等特点,也是我国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发展最快的档案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首先以档案馆发展历程为出发点,探讨其演变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特征,分别从政府政策、空间组织、使用职能、信息载体和建造方式五个层面来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指出我国档案馆顺应历史发展和需求做出哪些转变。其次将时代背景代入到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从物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剖析信息化对档案馆特点与表征产生了哪些影响,表明档案馆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群众需求和信息技术,弱化储藏管理这一硬性要求,强化开放公共服务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总结档案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再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归其根本,对区县级档案馆选址、外部空间、功能设定和建筑形态四大要素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社会需求和建筑实例,整理区县级档案馆同上级档案馆在功能选择上的差异,总结归纳相关规范以外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后续设计研究的方向与成果提供指向性参考。最后从作者主要参与的山东省平原县档案馆优化设计作案例支撑,结合已探讨的研究成果作理论基础,对原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其设计理念和手法缺乏对信息时代档案馆模式的认识与思考,降低了档案馆的公共性和存在性,因此提出对原方案的设计优化。基于原方案评价的结果,明确新方案的优化原则和目标,通过整合场地结构、提升功能空间、改善立面外观等手法,生成适用于目标地区档案馆建筑的最优方案。利用大量图表的方式,对新方案工程图纸进行再分析,更加直观地对课题进行研究,将宏观理论运用到实际作品中,为今后该类作品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