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舞台艺术,是人类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剧舞台表演的特殊性,使得戏剧翻译相对于诗歌、小说翻译受到的关注较少,因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标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对戏剧翻译有较多研究,于80年代初期曾提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但后期她又改变了自己先前的观点,反对“可表演性”,主张戏剧翻译应是回归到研究戏剧文本语言的纯文学翻译。笔者认为,戏剧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舞台演出为终极目的,且观众是戏剧最重要的接受者,离开了观众,戏剧艺术的功能和美学特质就无法完整体现。所以,本文对巴斯内特戏剧翻译思想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在她的启示下,试图总结出戏剧翻译的新标准,即戏剧翻译应以戏剧文本为基础,并融合舞台表演性和观众对剧本源语的可接受度。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本论文的论述主题和写作结构。第一章界定了“戏剧”的概念,并讨论了戏剧的两个组成部分:剧本和舞台表演。第二章首先对中西方戏剧翻译研究进行简要的文献综述,然后深入研究了巴斯内特的戏剧翻译思想,分别对比了其前期、后期对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的不同看法,并对其观点进行了分析与梳理。第三章中,作者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吸取巴斯内特戏剧翻译思想中的建设性部分,试图归纳总结出新的翻译原则即忠实文本的舞台表演,并从个性化、动作性、口语化、简洁性和音乐性五个方面对新标准进行了细化。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作者从优秀的中国戏剧英译本《雷雨》《日出》《茶馆》(两译本)中选取译例,分别从词、句等语言的角度和称谓、社会习俗等文化的角度分析表演因素和观众的接受因素在翻译中的体现,并尝试归纳出中国戏剧英译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话剧的翻译实践证明了戏剧翻译需要在忠实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戏剧的“可表演性”和观众对源语的可接受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巴斯内特零散矛盾的戏剧翻译观进行梳理整合,并从中发掘中新的翻译原则,结合实践探讨了戏剧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翻译策略,希望对未来的戏剧翻译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