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和现代汉语具有代表性的口语材料为语料,提取其中的儿缀词,综合儿缀分布、意义、功能的表现,将儿缀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期、成型期、发展期、成熟期、衰变期。以此为序,理清儿缀的发展历程,勾勒出儿缀演变较清晰的轨迹,并着眼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解释儿缀发展的特殊性,为儿缀发展受语言接触影响这一假设提供证据。本文一方面重视儿缀发展演变的动态描写,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语言使用者及其相关社会属性,重视变化和变异,因此称为动态研究。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从形式、意义和功能三方面分析儿缀的性质,并对儿缀进行界定。儿缀是内外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语音逐渐减缩,最终变成了音素[(e)]或音元[r];意义虚化,含有一些细小、可爱的语义色彩;功能泛化,除表达构词功能外,大多数表达示律功能,反映语言习惯和风格。 第二章将儿缀的演变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期、成型期、发展期、成熟期、衰变期。选取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部文献进行检索,析取儿缀,从分布、意义、功能三个角度详细描写,总结出每个时期儿缀的特点。“-儿”在萌芽期开始虚化,成型期确立词缀地位,发展期迅速泛化,使用灵活,成熟期进一步泛化,分布范围及示律功能均达到顶峰,衰变期呈现分布范围收缩、示律功能减弱的趋势。 第三章依据文献检索情况,分别以结构、意义、功能为线索,对比儿缀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力求找出一条比较明确和清晰的演变轨迹。“-儿”由实词发展成为词缀,一方面遵循了实词虚化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与语音上的特点相对应,还具有一些发展演变的独特性。语言接触的影响和语言使用者的能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儿缀的演变进程,使它在韵律成分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