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词(loanword)是一种语言(借入语)从其它语言(源语)借来的词汇。借词不同于外来词,前者仅指音译词和加义标的音译词,而后者除了音译词,还包括意译词、日源汉字词,以及受外语影响而产生的自造词。本研究主要关注汉语普通话里的英源音译借词,借词语料的来源是五本外来词词典、两本两岸差异词词典和一个线上外来词语料库。在以往的借词研究中,影响借词表层形式的因素可以归为两类,分别是语法因素和语法外因素。这里的语法是指音系语法,即语言的音系分布和组构方式。从纯语法层面看,借词可能存在本族语里没有的发音形式,或者不符合本族语固有的音系和结构限制,因而在借入过程中必须对不合法的音段和结构加以“改造”(adaptation)。借入者在借词改造的过程中可能遵循音系对应、语音对应或最佳配对。音系对应是指借词改造遵循抽象音系特征层面的对应,优先保留区别性特征,同时摒弃冗赘的音系特征和多余的语音细节。语音对应认为借词改造的本质是最小幅度地转换(transform)输入的发音形式,以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源词和借词的语音听感相似性。最佳配对主张在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以下简称“OT”)的分析框架内,把音系和语音的动因形式转化为OT的制约条件,认为借词改造是两类(忠实性和标记性)制约条件交互作用所得的结果。从语法外层面看,拼读规则、双语程度、语义关联和借入渠道也能系统地影响借入者选择的借词形式。输出的借词表层形式可能偏离或者完全不符合音系对应、语音对应,或者最佳配对模型的预测。经典的借词研究将语法外因素视为“噪音”,主张必须先排除语法外因素的干扰,再进行借词音系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音系语法规则。然而,基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语法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借入者关注的语言结构,解释影响借词借入的语法外因素有益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借词改造的本质。围绕影响汉语借词改造的语法内外因素,本研究关注五个研究问题:从纯语法层面来看,1)汉语借词改造支持音系对应、语音对应,还是最佳配对?从语法外层面来看,2)拼读规则是否系统地影响汉语借词改造的结果?3)双语程度是否系统地影响汉语借词改造的结果?4)语义关联是否系统地影响汉语借词改造的结果?5)借入渠道是否系统地影响汉语借词改造的结果?上述问题依次对应正文的五个章节。为了解释研究问题:首先,通过借词语料库研究确定借入模式,即源词与借词在特定音段或音段序列上的对应情况。其次,设计语音实验、听觉感知实验和借词改造实验,量化分析和解释不同借入模式的成因,25名缺乏系统英语学习经验的普通话母语者和40名不同英语水平(高、中、低)的普通话母语者参与实验。最后,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在OT的框架内,设英语源词的发音形式为输入项,而它对应的汉语普通话借词发音形式是输出项,就此提出限定借词表层形式的一般性制约条件及其等级排序,尝试从形式化层面解释汉语借词音系现象。在已有的汉语借词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有五个新的发现:第一、汉语借词改造很大程度上支持最佳配对模型。在OT分析中,优先级排序最高的是结构合格性制约条件(以下简称“结构制约”),这类制约条件的可违反程度最低,它要求表层输出项必须符合借入语的音节结构和组合限制。语音和音系制约的排序靠后,它们的作用是保持输入和输出音段在语音听感上的相似性,以及区别性特征值的一致性,从而限制借词音变(soundchange)的任意性;第二、当源语和借入语采用相同的书写或注音形式,并且借入者不确定源词拼写和读音的匹配情况时,他们倾向于使用母语的拼读规则去推测源词的发音,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对应的借词形式。经典的借词音系研究主张排除受到拼读干扰的借词形式,而本研究把和拼读规则相关的动因形式转化为制约条件,纳入现有的借词音系分析模型之中;第三、借入者双语程度越高,所存储的二语音系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摆脱母语对二语听觉感知的影响,遵循音系对应。反之,借入者双语程度越低,所存储的二语音系知识越少,就越依赖听觉感知相似性,遵循语音对应。如果考虑拼读规则的影响,则借入模式更加多变。二语水平较低的借入者更容易受到母语拼读规则的影响,选择基于拼写对应的借词形式,而二语水平较高的借入者则倾向于选择符合最佳配对的借词形式;第四、在汉语借词改造的过程中,既要满足源词和借词在发音形式上的最佳配对,还要选择合适的汉字作为借词的书写形式。受到词汇保守性(lexical conservatism)的限制,满足最佳配对的借词发音形式可能无法匹配到字义合适的汉字。当语义关联和最佳配对难以兼顾时,前者的优先级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汉语借词的意译偏好;第五、不同语言社群倾向于采取不同的借词音系修复策略。同一英语源词在不同的语言社群中有可能对应不同的借词形式。在借入英语辅音丛时,内地的普通话母语者倾向于保留所有音段,无论是听觉显著性较高的元音音段,还是听觉显著性较低的流音、滑音和塞音。相比之下,港澳地区的粤语母语者和台湾地区的普通话母语者,他们都倾向于保留听觉显著性较高的元音和辅音音段,同时删除语音听感不显著的音段。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基于历时的借词语料,总结和归纳之前借词研究中没有充分解释的借入模式,为借词音系学的发展贡献更多来自汉语借词的实例;2)设计共时的语音实验、听觉感知实验和借词改造实验,从语言实际使用的角度,量化分析不同借入模式的成因,并为音译借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将音系、语音和结构合格性相关的动因形式转化为制约条件,并提出和拼读规则以及语义关联有关的一般性制约条件,确定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序,尝试从形式化层面解释汉语借词音系现象;4)系统分析社会语言学因素(sociolinguistic factors)对借词音变的影响,将拼读规则、双语程度、语义关联和借入渠道等语法外因素纳入到现有的借词音系分析之中;5)尝试构建汉语借词音系分析的模型,补充和完善当前的借词音系学理论,为预测和解释由语言接触引起的借词音系现象提供可行的分析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