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页岩油气是指主体上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烃类聚集,我国已在陆相泥页岩层系中获得了工业油气流,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国内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的发现地,成为勘探开发的示范区域。陆相页岩油气地层与海相页岩气地层具有明显差异,有机质类型多样(Ⅰ~Ⅲ型均存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低,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陆相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烃与油气相态为主线和目标,综合运用实验对比、多元数学统计、地质过程模拟等方法和手段,开展陆相背景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有机质的生烃动力学评价,分析页岩含油气性变化,预测页岩油气组成及相态变化规律。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和长9段发育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在50~120 m之间变化,有机碳含量主体分布在1.0%~4.0%之间,成熟度主体分布在0.6%~1.0%之间,处于生油窗至产湿气阶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2型,具有藻类低等生物与高等植物混合的物源输入构成。延长组页岩有机质生烃主活化能分布范围是48~51 kcal/mol(频率因子A=2.20×1012S-1),生烃转化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大(~65℃)。延长组页岩在地质生烃史中达到的最大转化率(TR)为70%,气态烃主要为干酪根直接裂解产生。研究区延长组陆相页岩石英含量在18.0%~43.0%之间,平均为30.4%,粘土含量在20.0%~66.0%之间,平均为44.8%,相比美国海相页岩,延长组页岩的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有机质孔隙、颗粒内孔、粒间孔隙及微裂隙能够为延长组页岩油气的赋存提供储集空间,吸附含气量主体分布在2.0~4.0 m3/t之间,解吸气与残余气含量在1.1~2.9m3/t之间变化,含油率主体分布在2.0~12.0mg/g之间,有机碳含量是页岩含油气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区延长组页岩生成的气体组份主要由n-C1、n-C2和n-C3组成,而液态烃以(C7-15和C16-25为主,在整个生烃转化过程中(10%<TR<70%),气油比(GOR)的变化范围为83.6~168.2 51m3/Sm3,饱和压力(Psat)在93.5~126.3bar之间,体积系数(B。)分布在1.36~1.70m3/Sm3,并且B。与GOR、Psat呈现正相关关系。延长组陆相页岩地层中的烃类流体在原始条件下生成以后,受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东部地区(下寺湾)的页岩地层抬升,埋藏深度变浅,地层压力降低,油气可出现气液两相。而对于盆地西部地区(镇泾)的页岩地层埋藏深度增加,地层压力升高,油气呈现单一液相。论文分析了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的动态过程,厘定了页岩含烃量(含气量与含油率)及其变化规律,建立了油气相态演化模型,能够为资源评价提供优化地质参数,在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具有理论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