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同时行VCTDSA及3D-DSA检查的疑似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48.3岁。此两项检查时间不超过一周,将3D-DSA和介入栓塞术结果作为参照标准。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影像医师(评价者A和评价者B)行双盲法分析,分别记录动脉瘤检出的个数、部位及大小。评价VCTDSA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两评价者用两种技术评价动脉瘤的一致性。结果:确诊动脉瘤94个,3D-DSA检出94个,VCTDSA检出93个(评价者A检出93个,评价者B检出92个)。评价者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100%、100%和92.9%,检出<3mm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100%、100%和92.9%;评价者B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100%、100%和86.7%,检出<3mm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100%、100%和86.7%;而两者检出≥3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是100%。3D-DSA和VCTDSA在检出动脉瘤个数、部位和大小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者间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97、0.99和0.82)。结论:VCTDSA的动脉瘤检出效能与3D-DSA相当,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方法。目的:通过观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从而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男58例,女96例,平均年龄57.9岁,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形状及子囊情况,包括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度4.95±4.80mm,瘤颈宽度3.55±3.10mm,AR值1.21±0.68,47.6%有子囊;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度2.75±2.65mm,瘤颈宽度2.85±1.90mm,AR值0.96±0.55,14.3%有子囊。两组间有无子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mm、3.35mm和1.135;瘤颈宽度<3.35mm时的破裂风险是>3.35mm时的2.05倍,瘤体长度>3.65mm时的破裂风险是<3.65mm时的3.76倍,AR值>1.135时的破裂风险是<1.135时的3.18倍,有子囊的破裂风险是无子囊的5.64倍。破裂组以囊状动脉瘤为主(37.8%),未破裂组以锥形动脉瘤为主(61.6%),两组间形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越小、AR值越大或有子囊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破裂动脉瘤多为囊状,未破裂动脉瘤多为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