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英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马奇以及美国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分别提出公共空间的概念以来,这两个被公认歧义最多的词汇成为了各路研究者口中的罗生门,一直没法取得一致的共识,原因是社区和公共空间均涉及到社会性和空间性的问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永远会随着社会背景、学术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现今的社会学正在朝整体与个体、主观与客观以及价值与工具合理性相互融合的结构性研究方向发展,而从关系的角度去进行社会研究正是这种发展方向的主流。在社会研究的方向转换影响下,对城市社区及其公共空间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了改变:从对单一的物质环境研究转向物质与非物质环境(包括社会关系)的互动研究,关注空间之间、空间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是研究个体及个体之间的关系的一套理论,它的聚焦点是关系和关系模式,而不是行动者的属性,因而能成为考察当今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视角。社会网络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及其公共空间的内涵和特点受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的影响而发生了转变:社区不再完全是地域共同体,而是由众多的、特殊化的、以兴趣为基础的社区成员组成的共同体[1];社区公共空间不再只是简单的物理范围,而是社区社会网络重要载体,在居民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挥交叉融合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性评价标准也需要作出改变:由只以数量、尺度、形态为衡量标准,转向以能否促进社会网络健康发展,包括是否具有足够的延续性和融合能力,为主要判断依据。也就是说,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并不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不恰当的空间形式会对社区的关系网络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相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建立一套以社会网络的优劣为核心的标准来判断社区公共空间是否有效更为关键,尤其对于经过改造的、社会网络较复杂的社区的公共空间。本论题首先将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社会网络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与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综合,形成一个全面的社会网络视角,并提出了十条关于社区社会网络的发展趋势、社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理论假设。然后以公共生活为中介,建构以公共空间(空间与空间)、公共生活(空间与人)、社会网络(人与人)三者的互动关系为主线索的有效性分析框架,分别对置换型、局部改造型和保护型三类具有代表性的改造社区及其公共空间进行有效性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总结和深入剖析评价结果,一方面对上文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另一方面梳理并归纳改造型社区社会网络与公共空间互动的规律,从而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并把它进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