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试图回答如下两大问题:一、人类思维和概念是如何在大脑中体现的?二、在语言的认知和产出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从某中意义上来说,认知语言学既是人们研究人类语言和大脑的产物,也是人们研究人类语言和大脑的方法。由于其经验现实主义哲学倾向,认知语言学方法对社会交流中的诸多问题颇有启发意义。它能提供实证的理论基础,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人们社会交际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毫无疑问,翻译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交际活动,能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正是本研究的目标所在: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描述和解释译者的翻译过程。
本论文包括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以及国内外翻译界运用该方法进行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本研究的目的以及蓝图也作了介绍。
论文的第一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介绍了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普遍涉及到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2)心理词汇的结构及特征;(3)语境的特征及作用;(4)翻译中确定文本含义的方法。
第二章是本研究的中心部分。首先,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回顾了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模式(奈达的翻译模式和贝尔的翻译模式);然后根据语言处理的规律,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阐释翻译过程。翻译过程可以分成两大步骤:一、理解——主要分析了在文本理解过程中的微观运作及宏观运作的特点;二、表达——主要阐述了在表达过程中记忆、语境和文本等因素相互之间的作用。文章指出,该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围绕“对等”这一中心进行的。
第三章首先介绍出声思维模式(TAP)。出声思维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译者的翻译行为,尤其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本章利用出声思维模式作了两个翻译案例分析:其一是翻译家马红军寻求“玉臂”一词的对等表达法的案例;另一案例是本文作者翻译一首小诗的过程。两个案例分析旨在反映认知语言学翻译模式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一部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局限性,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主要成果有两点:(1)本研究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客观描述,澄清了翻译中“对等”这一概念两难境地——翻译在宏观上不能达到对等,只能在微观上达到对等;(2)本研究所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翻译模式不仅有助于研究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而且有助于翻译批评和译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