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特手记》(又译作《布里格随笔》)在莱勒·玛利亚·里尔克的所有作品中发挥着转折点的作用。在他完成了《马尔特手记》后(1910)的创作生涯中,他又完成了其他许多对他而言最重要的诗歌,例如《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和《杜伊诺哀歌》(1923)。诗人总是将自己无限的创造力和精神集中在对于真实、物的本相、对于爱、恐惧以及死亡的探寻中,与此同时,他从未停止过对上帝的追寻。在里尔克的人生中,他始终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包括来自物质匮乏带来的人身苦痛,以及来自内心世界的各种困扰,但他不允许自己放弃他的上下求索。于是他需要一次治疗来愈合他的灵魂,并给他带来力量。本论文认为,这篇自传性质的小说就是里尔克针对自己精神状态的一次复杂心理治疗,它反映了这次疗程的所有经过。本论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理论为研究手段对《马尔特手记》进行分析,以冀从中找出对死亡恐惧的解决方案。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各种焦虑时通过各种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应,从而达到消减焦虑的过程。本文认为,作者在其心理防御过程中最主要使用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反向形成以及升华等。防御机制理论将在本文导论部分进行详细阐述。绪论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小说的研究现状及汉译情况。本文将小说分为三大部分进行研究,第71篇手记被看作作者通过对“浪子归家”的改编而进行的自我总结及反思。本论文将分析,文本第一部分中马尔特是如何被逼到心理承受能力的角落,最终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从而找出精神防御的必要性所在。压抑是他在此阶段主要使用的机制。在第二部分中,本文将分析女性之死对里尔克的意义,梳理出马尔特是如何借助对童年的回忆进行自我剖析,找到他(甚至是里尔克本人)恐惧的根源,解决他的固结机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第三部分中,马尔特通过前两部分的精神防御过程,已经找出了结论,为自己找到了对抗恐惧、孤独等负面情绪压力的可能性,甚至找到了消除(或者说至少是防御)它们的精神武器。在此过程中他使用了反向形成及升华机制。在总结部分我们将得知马尔特,或者说作者的结论是,他应当去爱。对于上帝和真实的追寻应该是无止境的,无论什么困苦煎熬都不能成为停止思考和创作的理由。作为诗人、作为上帝和真实的信使,他的任务就是创作更多的作品,并将意义带给尘世。只有不停地追随上帝,他才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得到来自上帝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