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区域贸易安排(RTA)数量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相比之下,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不仅其形式的深化滞后于欧、美一体化,而且与本地区经济实力的发展不相称。
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全面展开。三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是发展中国家间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推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现实基础以及贸易效应问题,认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结构有互补性的一面,但在更大程度上双方的经济结构为竞争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从而有助于增加区域内各成员国的经济福利。但是,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基本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能力有限,东盟各国贸易结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要消除关税壁垒,扩大相互间的投资,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各国的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区域内分工体系。
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10+3”合作机制、“10+1”合作机制、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内和区外的“1+1”合作机制。鉴于东亚合作机制的多层次性,中国在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东亚的经济合作的进程,鉴此,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内容、合作机制、合作进程意义重大,且可积极影响东亚、东南亚以及范围更广的其他区域合作。我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继而通过与日韩紧密的经贸联系,实现“10+3”这一合作机制,最终实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