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23C6组分设计的高铬耐热钢强化法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ong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铬耐热钢在实际服役中会发生蠕变性能退化,此退化与析出物的演化密切相关,因此析出强化是耐热钢的强化手段之一。本文基于析出相M23C6的元素组成,探究W、B两种元素对析出物M23C6组织形态和高温蠕变性能的影响,建立W、B含量、M23C6组织形态和蠕变性能三者之间的联系,为高铬耐热钢的强化提供一种思路。利用JMatPro进行热力学仿真,确定五组实验钢的元素配比和热工艺参数,分别预估铁素体、奥氏体基体和析出物M23C6的变化规律。对不同W、B含量的高铬耐热钢分别在回火和时效3000h后的微观组织形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不同B含量的耐热钢在回火和时效3000h后,基体均为回火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析出物为M23C6。不同W含量的耐热钢回火后是铁素体和马氏体,时效3000h后是马氏体,析出物为M23C6。同时发现W、B都可以抑制M23C6粗化,随着W、B含量提升,M23C6个数增多,面积分数上升但平均粒径下降。同时,W、B元素具有细化晶粒和马氏体板条的作用。W、B元素可以提升高铬耐热钢蠕变性能。W、B含量提高,最小蠕变速率降低,加速蠕变延迟,高铬耐热钢断裂时间延长,应变和延伸率下降。B元素通过抑制M23C6粗化、加强马氏体稳定,提高位错攀移所需的Orowan应力来提高蠕变性能;W元素通过析出相强化、固溶强化、位错强化来提高蠕变性能。幂次法则对高铬耐热钢的蠕变减速阶段的速率曲线拟合效果最好,指数定律对蠕变加速阶段的速率曲线拟合效果最好,推导出描述整个蠕变过程的全域本构方程。
其他文献
股份回购是一项减资手段,具备股权激励、转换可转换公司债券与抵御敌意收购等多种功能的制度,也是调整证券市场运营的重要工具。其在域外被广泛运用到公司治理、公司交易中。
使用中继线圈的MHz级别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够有效提升能量传输距离,在中远距离无线充电、多负载无线充电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系统功率源是E类功率放大器,相邻负载间的相互耦合将会加剧负载阻值变化对于E类功率放大器软开关状态的影响,使系统的输出功率和效率急剧降低。为了保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稳定,需要确保E类功率放大器的软开关状态不受负载耦合影响。论文在充分研究带中继线圈无线电能传
着工业快速发展,低温绝热气瓶作为储运低温液化气体的瓶式容器,在工业、医学、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低温液化气体具有低温、气液比大等特点,特别对于可燃、易燃的低温液体介质来说,泄漏会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其危害非常大。为保障低温绝热气瓶的安全使用,配套相应的低温气瓶检验站成为了发展低温产业的重要支撑。此外,蒸发率测量是监控低温绝热气瓶绝热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气瓶定期检验的主要项目之一。但目前蒸发率
近年来,随着分数阶微积分在图像及信号处理、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分数阶系统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其动力学分析及实际应用的研究相继展开。另一方面,由于在自然界中复值系统覆盖面更广泛,更贴近实际,能解决许多实值系统解决不了的问题。因而,研究分数阶复值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包括稳定性、混沌、控制和同步等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分数阶复值系统的混沌动力学及同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旋转机械结构要求越来越高,这增大了故障发生率。转子系统是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当其发生故障时,将会造成严重危害。挤压油膜阻尼器(squeeze film damper,简称SFD)因其结构简单,减振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转子系统的减振。在故障状态下,SFD能否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使故障能够得到有效的抑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转子系统常见的碰摩及不对中故障,考虑SFD
Roper-Suffridge算子的引入,连接了单复变几何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在由双全纯函数构造双全纯映射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推广了 Roper-Suffridge算子的性质,即给出
钌亚乙烯基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反应性质,又易于通过端基炔与过渡金属反应得到,在包含端基炔的催化反应中有着重要应用,因此吸引了人们长期的关注。本论文围绕8-膦基喹啉钌亚乙
固有无序蛋白是一类缺乏稳定构象的蛋白,在人体的众多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固有无序蛋白不能用固定的构象来描述,而必须用很多不同构象组成的结构系综来表示。目前,
高超声速飞行器存在巨大的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渐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由于其飞行速度及近空间飞行环境的影响,高超声速飞行器受内外部扰动,气动参数变化剧烈,结构存在
镍(Ⅱ)去甲咔咯因其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质、独特的反应性以及在充电电池、电化学传感器、电学活性材料的潜在应用,不少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本论文围绕的是镍(Ⅱ)去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