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众多的运动现象中,鸟类的季节性迁徙景象,备受世人瞩目。同时,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也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如种子传播、虫害控制等,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鸟类的迁徙结构、栖息地利用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是保护迁徙鸟类的关键。东方白鹳的野生种群数量约为3000只,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繁殖,越冬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基于卫星追踪研究了东方白鹳的迁徙生态学,其主要结论如下:2015-2018年,利用GPS/GSM卫星追踪器,获得了 18只东方白鹳幼鸟的完整迁徙数据。比较了春季和秋季迁徙模式的差异,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再分析中心的数据,解释了 850毫巴的季节性顺风差异对东方白鹳飞行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性顺风的差异导致了东方白鹳飞行速度的季节性差异(春季:258.11±64.8千米/天,秋季:172.23±49.7千米/天,p<0.001)。东方白鹳在秋季的停歇次数明显多于春季(1.78±1.1与1.06±0.9,p<0.05),但停歇时间(15.52±12.4天与16.30±15.1天,p=0.3)没有显著差异。850毫巴气压水平的顺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数据档案)显著影响春秋迁徙的平均日飞行速度。春季的顺风条件(4.40±5.6米/秒)明显优于秋季(0.48±5.6米/秒),p<0.001。尽管春季迁徙的持续时间少于秋季(27.52±15.9天与32.77±13.4天,p=0.17),但是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春季和秋季迁徙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东方白鹳在迁徙过程中春季的顺风条件优于秋季,导致春季迁徙的飞行速度快于秋季。2015-2018年,通过卫星遥测技术获得的39只东方白鹳幼鸟的完整迁徙数据,获得了东方白鹳长距离(黑龙江-长江)和短距离(黑龙江-渤海湾)迁徙种群完整的春、秋迁徙路线,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长、短距离迁徙策略的异同。结果表明,黑龙江-渤海湾种群的春季迁徙比秋季迁徙更快(迁徙速度211.13±118.16千米/天与92.41±61.69千米/天,p<0.05),且春季迁徙持续时间更短(11.22±8.72天与28.00±21.20天,p<0.05)。春季迁徙的飞行速度也快于秋季(280.40±61.95千米/天与185.49±71.95千米/天,p<0.05),飞行时间短于秋季(5.85±2.47天与10.25±6.46天,p<0.05),符合传统迁徙理论。长距离和短距离秋季迁徙持续时间差异不大,但是长距离迁徙的春季迁徙持续时间是短距离的3倍多,可能是由于短距离迁徙的种群活动范围较小。通过东方白鹳繁殖期、停歇期和越冬期的卫星追踪数据分别与全球地表覆被数据、国家级自然保护的叠加计算,分析了东方白鹳黑龙江-长江种群和黑龙江-渤海湾种群在年生活周期不同阶段的栖息地利用和保护现状。结果表明,黑龙江-长江和黑龙江-渤海湾种群在年生活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主要利用水体、农田和草地。黑龙江-长江种群繁殖、停歇和越冬期间的受保护比例分别为29.4%、34.9%和50.5%,黑龙江-渤海湾种群繁殖、停歇和越冬期间的受保护比例分别为25.4%、15.1%和10.9%。相比而言,黑龙江-渤海湾种群在停歇期和越冬期受保护比例较低,应增设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交汇处以及永定新河和潮白河的入海口为保护区。本文基于卫星追踪数据研究了东方白鹳的迁徙生态学,阐明了长距离(黑龙江-长江)和短距离(黑龙江-渤海湾)迁徙策略的异同,揭示了顺风对东方白鹳长距离迁徙过程中飞行速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年生活周期不同阶段的栖息地利用和保护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保护建议。研究结果为物种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