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由两颗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如果发生超新星爆发,该系统可能会解体,幸存下来的恒星就可能会变成逃逸星(runaway stars)。超新星爆发根据爆发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和热核爆发型超新星爆发。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是初始质量大于8M恒星演化后期的剧烈的质量损失过程。爆发后新形成的致密天体(可能是中子星或黑洞)得到一个额外的踢速度(kick速度)。如果双星系统因为核塌缩型超新星爆发而解体,形成的逃逸星在本文中叫做核塌缩-逃逸星,标记为CC-RASs。在双星系统中,碳氧(CO)白矮星从伴星吸积物质,当其质量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质量时发生热核爆发型超新星爆发。白矮星在很短的时间内炸光,伴星变成逃逸星。这类逃逸星在本文中叫做热核-逃逸星,标记为TN-RASs。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星族合成方法,研究这两类逃逸星的速度分布及其它特性。研究发现,CC-RASs的速度主要分布在30—100 km s-1之间。与已观测到的大部分逃逸星的速度分布非常吻合。已经观测到的大部分逃逸星很可能是CC-RASs。根据恒星化学成分以及结构的不同,TN-RASs也可以分成两个子类:富氢TN-RASs和富氦TN-RASs。这两类TN-RASs的速度分别在100—500 km s-1和600—1100km s-1之间。这与银河系内观测到的超高速星的速度分布非常吻合。在银河系内,已经观测到的超高速星也可能是TN-RASs。US 708是在银河系内发现的速度最快的一颗恒星,其运动速度为1157±53 km s-1。US 708是富氦恒星,很可能是双星系统中发生热核爆发型超新星爆发而产生的。如果在我们的模型里面考虑到超新星抛射物对伴星影响,富氦TN-RASs的速度分布可以解释US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