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日益显著。生活垃圾减量化已经成为了政府关注的焦点,其工作重点在于源头分类减量。广州市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2000年被选为分类试点之一,2010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据环卫部门调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工作主要由环卫工人和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承担,而居民作为垃圾分类的主要产生者,其实际参与分类减量的比率不足30%,投放率更不足10%,导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从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分类减量意愿与分类减量行为影响因素,揭示居民生活分类减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本文结合环境行为理论、A-B-C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生活垃圾减量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框架。确定生活垃圾分类模型的主要构成因素: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分类行为,通过经验总结法,筛选出社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后基于越秀区18街道的居民垃圾分类问卷调研结果,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相关因素影响的差异性进行重点讨论,进一步分析影响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变量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存在一致性:居民对垃圾分类效果越满意、对他人宣传的接受度越大、能够感知减少生活垃圾废物产生的分类动力、年龄越大,其垃圾分类的意向与行为就愈强;垃圾分类设施的配置种类越多,居民的分类意向与行为就越少。第二、变量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因素对垃圾分类意向和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存在方向上的差异性、是否显著性与否的差别、显著水平是否有所不同,居民的分类意愿随着收入的增大而减少,但却更可能有分类行为。第三、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存在反常变量,结果与预期的影响截然相反。宣传不到位、不清楚垃圾分类等却更有意愿进行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越多,有垃圾分类宣传人员、教育水平较高等条件下,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却越少。第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由垃圾分类意愿和垃圾分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最后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促进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减量给出以下四点建议:对社区的分类设施进行统一,建立完善的分类回收体系;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模式,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除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外,还可以培养居民的环境价值观;然后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最后通过强化垃圾分类责任机制,改变居民对垃圾分类责任认知,提高居民的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其自发的开展垃圾分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