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发行”:冷战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1951-1978)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8577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考察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出版界“内部发行”体制的缘起、转型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效应,揭示这种特殊文化现象在冷战年代的历史变迁及其动因与影响。“内部发行”发端于建国初期实行的图书审查制度。与中苏结盟相一致,1950年代初的新中国文化外交呈现“单边开放”的态势,“内部发行”主要是为了限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毒害”。随着中苏关系趋恶,内部发行在1950年代末出现了第一次转型,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以批判修正主义为目的的“皮书”开始出版,同时大规模的“查书运动”也使得诸多在中苏蜜月期间公开发行的苏联书刊转为内部发行。“内部发行”成为中苏论战的意识形态斗争工具之一。“文革”开始后,“内部发行”一度中断。1970年代初,“内部发行”随着出版工作的恢复而得以重新建立,此时“内部发行”的重心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并且在内容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中美关系解冻,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渐正常化,一些“批判性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书刊开始出版。“内部发行”的两次转型彰显中苏分裂、中美缓和等重大冷战事件对中国内政和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格局中自我角色和地位的戏剧性转换。论文的最后一章探讨“内部发行”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文革”时期,内部书的流散、地下读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使当时极度封闭的中国社会中悄然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通过阅读这些内部书刊,人们开始理性地反思当时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反思“文革”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文化介质的“内部发行”起到了异化的“批判”作用,即其对苏联社会制度阴暗面的揭示和批判产生了“镜像效应”,促使阅读者改变自我定位,从最初积极的“文革”拥护者和参与者转变成反思批判者,从而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社会走向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动物的防疫意识不断增强,提高动物免疫效价是维护基层人民群众高效开展养殖事业的重要保证,是让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保证畜牧业经济在农业经济
在生猪养殖中,微量元素是机体需要但体内却含量很少的一类营养素,微量元素是在机体内不可缺少,很多情况下猪体内缺少微量元素会造成一定的营养不良等生殖障碍,本文探讨微量元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较广的自治县。江华瑶族民间宗教信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多种形式的自然崇拜﹑表现多样的动物神崇拜﹑独具风格的鬼神崇拜﹑注重用仪式
某养殖户电话求助,奶牛产后24h胎衣不下,请来人救治。遂与兽医师傅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诊治,经综合分析研判已无药物排出可能,须行胎衣剥离术,术后0.5h患畜发生子宫脱垂,情况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10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界实践教学的认识渐渐趋于科学和全面。以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议体系创新计划》为契机,更进一步
学校、家庭、社会是对大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三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转型,对大学生家庭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新特点出发,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本文主要对RF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经济资本相对的"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被赋予了较强的经济属性,获得了足够的经济吸引力,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