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牧区人口增加和市场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青海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直接威胁到“中华水塔”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形下,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牧区经济发展,促进牧民持续增收,成为青海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青海省省情,结合青海生态立省战略,针对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牧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总结多年来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实施了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作为推进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有效载体的合作社,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现如今,青海省883个纯牧业村已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并有78个半农半牧村组建了合作社,占牧区行政村总数的58.35%。在未来3年,青海省将以提升合作社运行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巩固883个纯牧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成果,并启动半农半牧村和农业村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工作,加快发展合作社经营实体,强化服务和监管,全面提高合作社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推进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合作社处于什么样的绩效水平,是否建立了明确的体系对合作社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是否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组织运营的协调发展,至今为止理论界尚未就此方面做出系统全面的分析。文章在对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水平进行研究时,基于马克思合作经济思想的指导,以实现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济收入效益、社会影响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组织运营效益的协调为目标,建立了包含4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水平评价体系,通过发放专家赋值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层级权重,并对青海藏区55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各项效益以及总体绩效水平进行测算,探索出影响其各项效益以及总体绩效水平的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如何提高经济收入效益、社会影响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组织运营效益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