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都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中央政府及其隶属机构的高度集中导致国都城市各种服务人口的高度密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样的群体,对粮食的需求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唐都长安粮食供需状况及其演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和历史地理学关注的学术问题,也能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借鉴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唐都长安对粮食的需求。唐代长安城的人口众多,前后存在明显的波动。唐代前期长安有居民50万左右,中期增加到90万,后期又减少到70万人。由此计算,唐前期长安城总需粮食约390万石,其中长安政府就需要粮食263万石。唐中期长安总需粮食737万石,长安中央政府耗去400万石。唐后期长安居民需要粮食517万石,长安政府的粮食需求量也达到274万石。第二部分:全国各地对长安的粮食供应。唐都长安所需的巨额粮食,除来自关中地区外,还来自华北、江淮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唐代长安所需粮食主要来自关中。华北地区对长安的粮食输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安史之乱前,华北地区是输入长安的主要粮食供应地;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输往长安的粮食急剧减少,有时甚至完全停运。江淮地区在唐前期漕运粮食进京较少,武则天统治时期漕运入京的数量随之增多,安史之乱后,江淮地区成了上供京师的主要粮食供应地。此外,巴蜀、河西与岭南地区也曾运粮到关中。第三部分:长安粮食的供需矛盾及其变化。唐代长安人口繁多,粮食需求量大,即使有全国各地往长安输送粮食,但仍然很难满足长安居民的粮食需求。唐代前期的长安用粮大多数年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唐初十余年间,京师长安的粮食严重匮乏;贞观五六年后到高宗麟德年间,京师长安的粮食供应稍微好转;唐高宗乾封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社会粮荒再度发生。唐代中期长安的粮食供需总体上较唐代前期要好。唐玄宗开元前期长安的粮食供需基本上趋于平衡,开元末年至天宝时期的20余年间,长安的粮食供给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供大于求,安史之乱时期结束了此前的良好局势。安史之乱后的140多年间,长安一直处于缺粮境地,且粮食供需矛盾愈来愈严重,对唐后期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四部分:影响长安粮食供应的主要因素。影响长安的粮食供应量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归纳起来就是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的影响。水旱灾害和其它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有着直接而广泛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致使饥年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也严重影响着长安粮食供应,破坏粮食的生产供给,影响粮食的正常流通,造成供粮困难。第五部分:唐王朝解决长安粮食供需矛盾的措施。为尽可能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缓解粮食的供需矛盾,唐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大力发展关中地区经济以提高关中的粮食供应量,二是加大漕运的力度。此外,也有其它的一些应急办法。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长安粮食的供需矛盾。今天我国定都北京,商业、陆路以及铁路运输已今非昔比,京师粮食供应问题不复存在,但做好首都北京的粮食储备意义一样重大。对唐都长安的粮食供需研究,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建设仍有理论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