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10个遗址点的炭化种子浮选与元素化学分析,结合已有的考古学、气候学、生态学、农学等多种研究材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农业活动特征及其影响;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对早期农业的影响和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朱开沟遗址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分析了青铜时代人类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研究显示鄂尔多斯地区5500~3100 a BP期间农业皆以粟、黍为主,属典型的旱作农业;仰韶晚期到商时期,粟黍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鄂尔多斯中部朱开沟文化时期粟黍栽培比例较低:5000~4500 a BP和4100~3900 a BP阶段是鄂尔多斯地区农业活动的两个高峰期,种子获率最高;3900 a BP之后农业活动呈现下降趋势,但粟黍比例逐渐增加;3400 a BP以后,鄂尔多斯地区出现小麦农业,但所占比例较少。
气候环境变化是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农业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温湿的气候环境促进了农业发展,而干冷的气候阻滞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的衰亡甚至中断;社会组织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粟黍栽培比例的转变,是气候条件与生产技术、人口规模共同选择的结果,先民通过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气候环境变化。
朱开沟遗址Rb/Sr比值以及P、Cl、Ti、S浓度值较好地记录了青铜文化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强度。青铜文化早期P、S、Cl含量逐渐增加,Rb/Sr比值与Ti含量变小,说明人类活动逐渐增强;青铜文化中期,Rb/Sr比值与ri含量呈现明显低值,P、Cl、S含量增加,指示较强的人类活动。青铜活动晚期P、S、Cl含量恢复低值,Rb/Sr比值与Ti含量恢复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影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