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也亦是其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中国化的过程。矛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矛盾思想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在不同阶段是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实际矛盾和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并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毛泽东阐述了全面系统的矛盾思想,但由于他面临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因而也使矛盾观具有鲜明的革命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此时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取得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在革命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性质是对抗性的,要解决这些对抗性的矛盾必须采用斗争的方式,除此别无他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创造性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在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上,更倾向于强调矛盾的斗争性。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下,立足于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矛盾观,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并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矛盾精髓问题的体现、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邓小平以“求同存异”,强调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处理中国社会的各种非对抗性矛盾,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邓小平矛盾观的总体特征是对矛盾同一性的重视和强调。江泽民在准确判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立足于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进一步强化了用求同存异、和为贵的思维方式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思维,继承和发展了对矛盾同一性的重视和强调的传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在和平、发展、合作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认为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战略任务。进一步继承和丰富了重视和强调矛盾同一性的传统。和谐正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最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国化的新形态。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的目标相一致。当前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处理好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充分重视矛盾同一性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矛盾问题,促进全方面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实现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