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T管引流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动态检测研究大鼠肝移植后肝脏、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探讨其表达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诊断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观察及评价其在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为临床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及对评判抗排斥疗效提供非侵袭性的早期准确的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清洁成年雄性Winstar和SD大鼠,230~280g。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T管引流模型。实验分组:A组:空白对照组,单纯进行胆汁引流;B组:同种同基因组,供受体同为Wistar大鼠;C组:急性排斥反应组(SD→Winstar大鼠),术后给于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sA)5mg·kg-1·d-1;D组:急性排斥反应组(SD→Winstar大鼠),术后未行免疫抑制剂治疗。以上各组分别在术后设立1,3,5,7,10天5个观察点,术后动物随机进入各观察点,A组每个观察点4只动物,B组、C组、D组每个观察点6只动物,在各观察点取胆汁后,麻醉大鼠经下腔静脉取外周血、肝组织,应用RT-PCR方法动态监测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肝组织、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同时留取一份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1.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T管引流模型的建立:手术定型后完成一次模型建立的时间100±10min,安置T管时间为4±1min,T管引流胆汁1.0±0.3mL·h-1。术后存活24h视为手术成功,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1.1%。术后死亡原因常见于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等。2.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组织、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移植后肝组织和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相似。D组于术后第1天检测穿孔素mRNA无表达,术后3天表达上调,而后程度逐渐加重,术后5天明显增加,7~10天维持在较高水平。而C组穿孔素mRNA的表达持续呈低水平,各时间点基因表达与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B组无穿孔素mRNA表达。四组各时间观察点收集的胆汁行细胞学染色镜检均为阴性,没有发现脱落细胞存在,胆汁中未能提出总RNA,穿孔素mRNA表达阴性。3.肝组织HE染色病理检查:根据Banff分级评分显示,D组移植术后1天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10天分别发生轻、中、重度排斥;而A组各时间观察点肝小叶结构完好,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汇管区无炎性细胞浸润;B组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C组术后3天到10天内,仅汇管区有少许炎细胞浸润,部分肝组织有坏死和出血。【结论】1.通过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T管引流模型成功率较高,模型稳定。自制的胆道T管引流模型引流胆汁顺利,能顺利采取胆汁标本同时未改变大鼠正常生理功能,是收集胆汁进行实验研究的理想模型。2.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穿孔素mRNA表达在移植肝组织和外周血基本一致,其表达水平与组织病理变化过程存在着正相关性。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较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3.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可以明显地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而且可降低穿孔素mRNA的表达,但是无法改变的肝细胞坏死和出血。穿孔素mRNA的表达水平可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4.应用RT—PCR方法未能检测出在胆汁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结果阴性,故在胆汁中采用RT—PCR方法检测穿孔素mRNA可行性欠佳,尚不能将其作为非侵袭性的方法诊断急性排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