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这其中,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生产中高投入低效率的问题成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而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则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影响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因素看,受制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解释地区生产率差异上的局限性,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在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冰山贸易成本的假设前提下,强调产业集聚在促进生产率提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知识和信息外溢、共享基础设施、共享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拓展产业前后向联系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将这些理论分析应用于实证检验时,支持与不支持产业集聚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结论却都大量存在。这说明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产业集聚与生产率之间可能会存在非线性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在非线性框架下对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以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差距较大,其中东部地区集聚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状态,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将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联系起来观察,虽然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然后,本文对产业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在线性和非线性框架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技术效率的改善体现出来的,集聚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而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却为负。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集聚水平在一定限度内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这样有利于节省企业各方面成本,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集聚水平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集聚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当高于这一临界值时便会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后,本文在前面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如何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