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是关系社会安定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条件。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和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废水、废气和噪音环境污染问题,比如工业生产废水排放、工厂浓烟和汽车尾气排放、各种噪音等,其中大气污染影响范围广、力度大,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跨区域性特点逐渐明显且形势严峻,成为区域内冲突激化和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出口国、第二大投资引资国,但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新常态”经济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经济开始进入绿色、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2020年,明确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2020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签署,中国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在拥有更大发展空间和机遇的同时,也会面临新的竞争和风险,倒逼中国在更多领域进一步开放。因此,如何平衡和化解经济发展和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之间的矛盾,提出环境区域协同治理对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研究议题。本文着眼于大气污染与经贸发展、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聚焦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结合大气污染的跨区域特点,在全面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沿着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的思路,在以长三角区域为案例分析后,就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进行对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总结有关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相关关系、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等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以经济贸易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如何统筹协调为目的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2)大气污染与经贸发展、政策工具内在关联性实证分析。聚焦核心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重点选择相关因素并做实证分析。从区域出口贸易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环境信息披露对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三个层面,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回归分析、双重差分模型以及面板计量模型等,实证检验其相关性,分析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工具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相互影响和协调共生关系。研究结果:出口贸易对空气污染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因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环境信息披露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正向因果关系,其影响程度同样受到人口密度、污染治理投入度及国内生产总值等的作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城市大气污染浓度影响明显,且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有差别。(3)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剖析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相关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该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现状,总结该区域在体制机制、政策标准、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和不平衡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借鉴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跨区域协同治理经验,从利益相关者、布局和技术、立法和监督等多个方面,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角度提出我国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具体对策和建议。本文以大气污染的区域协同治理为切入点,创新性地分析了国际经济贸易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相互影响和协调共生关系,引入多个理论并相互融合,构建了经济贸易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如何统筹协调的理论框架。通过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经贸发展、政策工具三者间关系密切、互为影响,且影响程度因区位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污染治理投入度及国内生产总值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区域经贸发展与大气污染治理应协同推进已成为大势所趋。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而污染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主体多样且复杂,应综合运用相关因素特点,彼此融合、互为助力,达到协同治理的目的。本文为揭示我国环境治理政策工具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为我国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统筹经济发展和污染治理,做好政策调整并更为精准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等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