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市场假说(EMH)认为,投资者不可能运用某些相关信息或利用某种分析模型连续不断的在证券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即所谓的“战胜市场”(Beat the Market)。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存在大量凭借EMH以及基于风险的资产定价模型无法解释的收益异常现象。其中股票的“时间序列报酬的可预测性”(Time-series Predictability)——即股票以往的价格和收益状况对未来有预测作用,包括“短期股价报酬的正自相关性”(惯性效应)与“长期股价报酬的负相关性”(反转效应)——则是这些异常现象当中比较典型的现象。因为该效应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存在,所以逐渐成为金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Jegadeesh和Titman的时间序列重叠的检验方法构造赢家——输家组合,考察我国1998—2004年间沪市所有A股形成投资组合的累积收益率,通过一系列强度检验尽可能地剔除其他异象对股价惯性及反转现象的影响以及数据挖掘的可能性,发现在中短期内我国沪市A股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惯性效应,而随着形成期的延长,反转效应则变得显著。此外,本文通过构造相对强度加权投资策略,分析了我国股市股价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产生的原因,将超常收益分解并考察相关因素对效应产生的贡献大小。研究发现惯性策略获利绝大部分来自收益率的正自相关,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股市短期存在反应不足,造成短期内个股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而个股间平均的交互序列相关性表现并不明显。同时发现收益率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性在解释惯性或反转策略的期望利润时有比较强的效力。最后,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结构特点以及股市投资者心理行为模式,分析了我国股市惯性、反转效应存在的内在动力机制,运用扩展的HS理论模型进一步解释信息扩散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导致股价对信息在短期反应不足与中长期反应过度,进而造成惯性和反转效应。并且通过构造股票交易者动态进化博弈模型,探讨了不成熟市场中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策略选择的博弈过程。另外,本文还对我国股市结构特征对于惯性、反转效应的影响做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