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对胡椒属植物假蒟(Piper sarmentosum)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多种分离材料和技术,从假蒟中分离得到了38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及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其结构通过多种光谱方法得到确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类型主要包括生物碱类、木脂素类、黄铜类及酚苷类等成分。尤其对分离得到的生物碱进行了抗菌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个别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C.neoformans)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同时,对尼日利亚产部分食用植物的的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进行了测试。最后,本论文对植物中哌啶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一章假蒟的化学成分及抗真菌活性研究深部系统性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菌引起的,对其有效的药物仅有三大结构类型:多烯类,唑类,棘球白素类。但其在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方面有很多缺点,所以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抗真菌活性成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以往对胡椒属植物的研究,发现其含有抗真菌活性的几类结构成分,且呈现出了较好的活性。本课题将对胡椒属植物假蒟进行抗真菌活性天然分子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假蒟(Piper sarmentosum)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为壮族民间常用壮药之一,收载于《广西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册)2011年版。其性温,味辛,具有疏通活络、散瘀止痛、除湿毒、通水道的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肚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风湿腰痛,产后浮肿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西藏。本论文从该种植物中分离鉴定得到38个化合物。对假蒟中分离得到的部分生物碱化合物对六种细菌及真菌[白色念珠球菌(C.albicans),烟曲霉(A.fumigatus),新型隐球菌(C.neoforman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分支杆菌属(M.intracellulare)]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少数生物碱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C.neoformans)有一定的活性,且化合物的体外抗新型隐球菌活性的IC50值范围为7.12-15.88μg/m L。第二章植物中哌啶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因胡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结构类型较多,其中一类生物碱为哌啶类生物碱,为了更好的了解哌啶类生物碱的化学及活性方面的研究现状,本论文对含有哌啶类生物碱的植物、化学结构进行了汇总,并对该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整理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