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选取了建国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个相对清晰的考察外延,以其发展演变作为纵向知识背景;又重点以1956年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横向切入点,探讨一部教科书形成中的具体决定因素;进而在这个点面结合、粗略勾勒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图像轮廓中,还原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形成机制,即探讨中学历史教科书编撰本身,并加以延伸.这是该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其具体的展开,则依据了以下叙述逻辑:外部社会环境制约和左右着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即使在建国后相对和平和安定的环境里,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动也都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留下了烙印.该文主体的第一部分即对这一时间段内中学历史教科书进行"编年史"式的追述,并凸现了这些"变动"与"烙印"的结合点,从而重温了"不同时代环境形成不同的历史教科书"的命题.1956年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这部"编年史"中具有典型意义.作为建国后第一部成熟的"统编"教材,它在建国至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学教科书中都可称为"典范".不仅于此,这套教材对历史教科书的一般形成机制同样具有提示意义,这一点主要是在该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这套教材中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的探讨展开的.通过将中学历史教科书"史学化"就能够为其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和一般的观察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文对1956年中学历史教科书所包含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的探讨,意在为从观察"历史中的历史教科书"到"历史学中的历史教科书"提供过渡.该文的第三部分是对"历史学中的历史教科书"命题的展开,这主要由历史编撰问题切入,并在相当程度上借用了"历史叙事学"理论.这一部分继续以1956年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基本的文本依据,并兼顾了前后流变与比较,归纳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符合于历史叙事的若干一般特征:对历史的简化、对历史的选择、对历史的组织、故事化的历史并赋予故事以意义.同时将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历史叙事形式,注意挖掘其独特性:极端简化的历史、集中选择的历史、精心构建的历史、生动具体的故事和独特的意义赋予方式.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探讨,该文事实上遵循了从表象到内理、从复杂到一般的思维逻辑,即从多变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还原其相对不变的一般状态,进而对变化本身做出深层解释.从历史研究到史学史反思,也基本反映遵循了大致相同的思维逻辑;而这种将历史简单化的方法又恰恰是人们认识和叙述历史的一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