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当今中国科幻界第一人”的刘慈欣和新生代科幻领跑者郝景芳,分别凭借《三体》和《北京折叠》获得了第73届和第74届雨果奖。其实早在2008年,刘慈欣就多次将代表中国最具权威的科幻大奖的“中国银河奖”收入囊中,当时在科幻圈已经小有成就,一直到2015年才声名鹊起,这在世界科幻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因此,《三体》于当年8月被授予了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其奖项分量堪比诺贝尔奖,这也是亚洲人在该领域第一次获得此奖项。而郝景芳作为80后新生代科幻作家代表,凭借着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在中国科幻界独领风骚,不仅曾被提名过“中国银河奖”读者奖,同时也是继《三体》之后凭借《北京折叠》再次获得雨果奖,这也是中国女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界获得此殊荣。刘慈欣和郝景芳作为中国科幻作家的先锋代表连续两届获得世界科幻界大奖——雨果奖,不仅体现了作家个人创作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想象进入世界版图的一次成功性的突破,而且也是多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成功典例。刘慈欣和郝景芳获得此大奖名符其实,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科幻文学在西方科幻重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越国别的普适性价值也大大提升,这种影响和价值已经超过获奖本身。虽然刘慈欣和郝景芳获奖事实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科幻实力,也无法说明中国科幻文学的全面复兴和繁荣,但可以从雨果奖获奖这一事实本身出发来研究中国科幻文学潜在的内生力,从个例中寻求中国科幻整体发展的有效性。本文选择获雨果奖的两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想要针对雨果奖与中国科幻文学现实、异域文化等进行多元化的讨论和学术理论思考,并不是单纯的探讨其文学价值,而是在文学文本的架构之上的文本“再次创作”的研究,也就是对文本的“创意写作”,即译者的二次创作。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仅传统的文学文本研究,而是要在这基础之上建立较为宏大的研究框架,通过介入中国科幻书写的现实意义,借助比较文学译介学理论探究文本在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的有效传播并消除了语言障碍的翻译策略,来窥探中国科幻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这一研究过程不仅以期多面的关照世界科幻文学版图中的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也希图为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和跨文化传播提供某些创造性的价值。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在引言部分,笔者对《三体》和《北京折叠》做了研究评述,并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讨论了雨果奖与中国科幻文学的关系,首先介绍了雨果奖及其意义与价值,包括评选标准和要求等,其次阐述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现状,再次将雨果奖与中国科幻文学写作联系起来,探讨中国科幻文学传统经验意识、文化自觉与世界想象;第三章主要从《三体》和《北京折叠》译介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首先介绍这两部作品在海外的出版概况和特点,其次主要论述中国科幻文学的翻译与文化,包括文化与文学的翻译关系、译介学概述以及对这两部作品的译介学比较运用,并进一步论述《三体》和《北京折叠》在对外传播中的文学与思想价值。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笔者将在第四章讨论雨果奖现象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的启发,其中不乏对中国科幻文学现实生存状态的阐述,同时也希冀雨果奖现象的出现可以为中国科幻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和对未来想象的期待。最后是结语部分,是通过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做了对文本价值意义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