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回归到伦理问题,翻译伦理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伦理是在人类核心价值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成的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标准。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是一种伦理活动,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的主体(译者)正确处理所涉及的种种人际关系需要翻译伦理的规范和引导。
毛泽东诗词由于其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价值,被视为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而其丰富的国内外英译本正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者对收集到的毛泽东诗词的12个译本进行分析,并按译者国籍、出版时间及翻译背景的不同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译本(分别为聂华苓夫妇,许渊冲和官方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借鉴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分别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五个方面研究上述三个译本对翻译伦理的遵守状况,并辅以实例进行统计或对比分析,论证了翻译伦理运用于文学翻译及文学批评的必要性,开阔了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视野。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1、受译者主观因素以及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主流文化的影响,译者虽尽力遵循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但不可能同时并重。译者除了受自身语言能力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审美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众多的矛盾之中的译者应该把承诺伦理置于首位,努力创造优秀的译作以争取最大限度接近原作。
2、翻译伦理模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动态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翻译,而以往对翻译标准的争论往往只片面地侧重于某一方面。翻译伦理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要正确地评价翻译这一复杂的活动,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完成的三个译本翻译伦理遵守状况有所差别,而这恰恰反映了译者伦理意识的演变,肯定了各译本的存在价值,并使翻译批评更具可接受性。
3、置身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译者须具备强烈的伦理意识,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促进跨文化交际。翻译已从传统的字面转述演变为文化内涵的阐释,进而发展为伦理层面的活动,译者需在翻译伦理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争取做到最大程度的、最全面的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