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行政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广就业低效益政策下的大量冗员以及“企业办社会”等这些旧经济体制的弊端一夜之间暴露无遗,总体性和结构性的下岗失业也势必难免。“铁饭碗”一旦被打破,“充分就业”的假象随之破灭。国有企业中长期被掩盖着的“隐性失业”逐渐浮现出来,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这部分人大都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且年龄相对较大,而劳动市场中新的就业机会一般都需要相当高的教育程度,这些工作岗位主要是提供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体突破阶层壁垒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促进机制。通过改进贫困阶层后代的受教育状况,进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位置、获得较好的社会生活机会,是改变贫困阶层代际世袭模式的主要方式。这使本就是教育水平过低的受害者的失业人员深深的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改变自身“弱势地位”的唯一途径,以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从当前来看,重视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完善和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从长远来讲,则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父母教育会对孩子的教育状况发挥潜移默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因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失业人员对其子女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本文首先对失业人员的教育态度做了一个总的归纳,了解失业人员群体对其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的期望、教育的效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失业人员由于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大致相同,故而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表现出很大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已成为失业人员的共识;绝大部分失业人员希望其子女接受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教育;大部分失业人员对其子女教育的效用比较乐观。接着进一步分析失业人员的教育态度及对其子女教教育行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该部分主要从失业人员对子女的教育支出、动用社会资本的行为、课外辅导及给子女提供学校外的非正规教育机会的行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如下:失业人员的教育态度对其子女基本的教育支出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其为子女教育的年投入占全家年支出的比例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这折射出失业人员在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的艰难状况;失业人员所持的子女教育态度对其为子女教育动用社会资本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会导致教育的“隐性”不平等,;失业人员所持的子女教育态度对其平时的教育辅导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是由于失业人员忙于生计而缺乏时间和精力及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造成的;失业人员所持的子女教育态度对其接受除学校教育外的其他教育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因客观的经济状况导致其对接受其他教育的实际行动没有显著影响,从中凸显了失业人员对子女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两难困境。通过对失业人员对其子女教育态度与行为的研究,人们对失业人员在子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失业人员子女教育的政策调整也拥有了客观的依据。我们要加强对失业人员子女教育救助的力度,在教育过程中消除由于失业人员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而造成对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隐性”不平等,使失业人员子女能平等地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其实现良性的社会流动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