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频域稀疏特性的频谱感知算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静态的频谱分配策略和使用方式已不能满足其高速率、高质量的通信需求。而认知无线电系统为动态分配和使用频谱提供新的方案,自1999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作为认知无线电的核心技术,频谱检测算法通过实时准确的识别“频谱空穴”,为非授权用户提供接入机会,进而提高频谱利用效率。信号在某些域具有的稀疏特性,一方面可以更加集中信号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采样速率和难度,分别对应频谱检测算法中对高检测概率和动态实时检测的要求。所以,本文尝试将稀疏特性和检测算法结合,着重研究基于频域稀疏特性的检测算法,并对算法的检测性能进行分析。首先,论文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现有检测算法的优势和缺陷,引出本文重点研究的基于功率谱估计最大值的检测算法和基于MWC-SBL系统的检测算法,接着总结了这两种算法所用到的基础理论,包括功率谱估计、随机带宽转换器、稀疏贝叶斯学习等,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结果。其次,深入分析基于功率谱估计最大值的检测算法,定义统计判决变量为信号功率谱估计最大值。在分析统计判决变量的均值、方差、相关性等统计特性之后,利用卡方分布对H0、H1假设下的统计判决变量进行分布建模,推导检测概率、虚警概率、判决门限等理论表达式。仿真部分,验证卡方分布建模的正确性和选取估计最大值作为统计判决变量的优势,分析采样数据长度、功率谱分段数目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并与能量检测算法进行对比。随后的仿真表明,不同的窗函数选取对检测概率和卡方分布建模的准确性都有影响且二者呈现相反的趋势。尽管基于功率谱估计最大值的算法在稀疏窄带信号的检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前端采样的限制,对于稀疏多频带信号并不能达到及时检测的要求。最后,研究了基于MWC-SBL系统的检测算法,以压缩采样为基础,利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充分挖掘观测数据的信息,为宽带检测提供另一种方案。定义支撑集为统计判决变量,通过支撑集的检测情况,完成每个频带信号存在与否的判断。在完成算法描述后,根据恢复得到的支撑集与原始支撑集之间的关系,定义检测概率、虚警概率的统计表达式。随后的仿真重点关注固定位置单信号和多信号的检测性能、随机位置单信号和多信号的检测性能、不同匹配原则对检测性能的提升以及均方误差等指标,并与基于MWC-OMP的检测算法进行对比。仿真表明,基于MWC-SBL检测算法在检测概率等性能指标上比MWC-OMP检测算法更具优势。
其他文献
偏振高光谱图像是高光谱图像和偏振图像有效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高光谱图像的所有信息,还具有偏振信息,而偏振能够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消除干扰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目标的检
随着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流媒体的应用已逐渐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保证人们安全的视频监控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在视频监控中,保证流媒体数据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单基地雷达的生存环境在反辐射导弹及其他辐射源定位技术发展下变得越加恶劣。但与此同时,人类在高轨道卫星以及无源雷达的技术也在迅猛发展,两者相比于
在无线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无线通信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私密信息通过手机网络、无线局域网等无线媒体传输,然而无线通信的物理层却缺乏足够的
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InSAR)以其独特的对地物目标特征获取的优势在对地遥感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极化相似性参数是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图像分析与特征提取的
多媒体投影共享系统是多媒体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投影方法受限于线缆连接,给多用户的操作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切换VGA连线或者拷贝演示文件等解决方法,在用户数量
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局域网(WLAN)在全球范围内的变革。这种发展带来了即将面世的第四代(4G)无线通信系统,这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
深空通信是以航天器为对象的在深空环境中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深空环境是指太阳系以内的空间部分,深空环境的特点与地面陆地环境相差很大,因此深空通信有其独特的特点。深空通信
随着计算机网络、视频编解码技术及集成芯片技术快速发展,视频监控正在快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清化发展,基于IP网络的视频监控及基于高度集成的多媒体处理芯片的嵌
对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成像而言,目标上的微多普勒效应不仅会造成参数提取和运动误差补偿困难,而且会造成图像散焦,形成方位向干扰带,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