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区变化的fMRI研究
目的:对急性期右侧大脑半球放射冠区脑梗死患者采取主动左(患)手运动任务,并同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检查,寻找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重组的关键脑区。
方法:选择急性期右侧放射冠区脑梗死患者17例作为实验组,男12例,女5例,年龄范围45~75岁,平均年龄(55.43±11.02)岁,病灶仅累及左侧上肢运动功能,无感觉障碍。另健康志愿者10人,男7例,女3例,年龄范围35~65岁,平均年龄(50.50±11.20)岁,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对象均于发病后7天内进行左(患)手握拳运动任务的fMRI检查,受试者严格按照检查者的指令进行“动手-静止-动手”运动任务模式,时间为静止20s,动手20s,交替进行,共6组,任务扫描用时3分48秒。对照组进行左手同样运动任务的fMRI检查。所有数据传入PC机后时行离线后处理。采用MATALB平台的SPM5软件进行预处理,结果评定采用SPM5软件进行像素水平两独立样本f检验,高阈值门控P=-0.005,生成脑激活区统计参数图,比较两组间脑激活区的异同,找出可能影响患手功能运动的关键脑区。
结果:实验组左(即患手)手运动时主要激活区较多,主要包括双侧大脑半球的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motorcortex,PMC)区、双侧小脑及双侧辅助运动皮质(supplementarymotorcortex,SMC)区,而对照组左手运动时主要激活区为对侧PMC区、双侧小脑及同侧SMC区。脑梗死后健侧PMC区为重组的关健脑区(P=0.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的激活较正常人有所增加,但梗死后重组的关键脑功能区为健侧半球的PMC区。
二、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促进脑梗死后手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Frequencyrepetitive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Low-FrequencyrTMS)刺激健侧半球PMC区对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
方法:选急性期右侧放射冠区脑梗死病人55例,入选标准同第一部分患者标准,随机分为2组,其中rTMS治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8~84岁,平均(63.80±11.90)岁;对照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9~80岁,平均(62.10±10.5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健侧PMC区进行rTMS刺激,刺激强度采用健侧肢体运动诱发电位阈值的80%,频率为1Hz,每序列100次脉冲,共20序列,序列间隔50秒,疗程为10天。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不实施rTMS治疗。两组于rTMS疗程前、后及治疗后90天时分别接受Fugl-Meyer评分量表(Fugl-Meyerscale,FMA)、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和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评定患者手运动功能、整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数据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各检测指标以((x)±SD)表示,结果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NIHS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后rTMS组FMA、NIHSS、BI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时测得的FMA、NIHSS及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故认为rTMS治疗1疗程后对患者手运动功能、整体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均有促进作用,治疗后90天时两组患者的手运动功能、整体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所改善,但rTMS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说明rTMS刺激对患者远期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结论: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的PMC区对脑梗死手运动障碍患者的早期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对患者的整体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远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