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历史地磁场模型GUFM1、第10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0)模型,计算了1590~2000年期间地球主磁场要素(Z,Y,Z,H,F,D,I),以及各要素的年变化率,分析了主磁场从地表直至核幔界面的复杂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前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中所用的资料.
第二章计算和分析了从地表至核幔界面的地球主磁场。
第三章计算了从地表至核幔界面的地球非偶极子磁场,分析了非偶极子磁场各异常中心的位置和强度的漂移.
第四章分析东亚地区的主磁场分布特征.
第五章计算了不同电导率模型下的力矩和估算了核幔界面(CMB)处的速度场.主要结果如下:
(1)全球主磁场从地表到核幔界面,分布的总体特征是一致的.Z和I的分布图象很相似,在核幔界面出现了几块反极性磁斑区.这些磁斑区出现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由磁偏角会聚中心确定的南磁极变化很明显,415年的时间里向西漂移了71.81°,漂移速率为0.17°/a.从2000年的磁场的长期变化图看,地磁场在绕一个‘优势轴’旋转。
(2)全球非偶极子磁场的水平分量异常区的分布与垂直分量异常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各磁异常的强度在不断的变化.非偶极子磁场在地表和核幔界面的分布总体特征是一致的,但是在核幔界面出现了很多小的异常中心。
(3)东亚地区主磁场X,Z,H,I和F的等值线大致沿纬度圈走向,而Y和D等值线的走向大致沿子午线方向.我国处于非偶极子磁场的蒙古正磁异常的控制之下,而蒙古正磁异常中心随着深度的增加(向地心方向)向高纬移动.非偶极子磁场的垂直分量Z和总强度F的等值线图,从地表到核幔,二者图象都很相似。
(4)三种电导率模型得到的极型场力矩量级都没达到日长十年尺度波动或地球自转所需的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