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计制是现代会计最重要的制度构建。在应计制下,会计盈余由非付现的应计和付现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两部分组成。以往学者们在研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时,主要集中讨论会计盈余信息含量,再进一步就是研究总应计或现金流的信息含量。其实理解会计数字的生成过程比理解笼统的会计数字更重要,也就是说必须深入各组成要素详细分析。流动性应计作为一个汇总项目已有不少学者关注,但国内迄今很少有人深入到流动性应计内部挖掘其分解项目的信息含量。本文则旨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各个流动性应计如应收账款变动(增加或减少)、存货变动以及应付账款变动是否具有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价值?它们与股价变动的相关性如何?能否帮助投资者预测股票超常收益率?投资者是否甄别了不同流动性公司流动性应计的信息含量?从实务操作层面上讲,根据大多数企业的现金/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的生产经营模式,表面上我们着眼于流动性应计项目,其实是在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最终的经营成果(包括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因此我们的分析结论对企业加强日常生产经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必要的理论解释和说明。本文共分为五章十六节,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流动性应计的信息内涵进行了研究。绪论作为全文的起点,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一节探讨了会计信息两种典型的生成机制——应计制和现金制的特点,并计较了这两种会计基础的优劣,指出应计制作为现代会计最重要的构建是历史的选择。第二节针对流动性应计项目的界定展开,讨论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并由此带来的财务上的影响。第三节是本章的理论重点。根据契约理论下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说明会计信息报告披露的重要性。然后引入有效市场理论,阐述会计信息与有效市场的联系,由此对介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作理论铺垫。第三章进入实证检验的部分,本章在文献回顾和提出假设的基础上,检验流动性应计的盈利预测能力和发展预测能力。盈利模型的因变量分别为后一期三个利润率指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发展预测能力模型的因变量为后一期销售额。由于公司日常运营与企业流动资金的松紧紧密相连,于是我们考虑了流动性因素。并根据区分和不区分流动性两种情况,进行分组回归。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本期应收账款增加与后一期销售额增长负相关,与后一期的利润率显著负相关;本期应收账款减少与后一期利润率显著正相关;与应收账款增加相比,应收账款减少更能促进企业利润率水平的提高,并且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对称。在区分了流动性后,应收账款增加与三个利润率指标显著负相关。(2)本期应付账款增加与后一期销售额增加显著正相关,与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对这种与预期存在反差的猜测是应付账款增加是企业流动性恶化的表现,这将制约企业的盈利水平;应付账款增加与应付账款减少带来的影响不对称。在按流动性分组讨论后,应付账款变动对不同流动性企业的影响程度不一致,但没有表现出符号上的不一致,辅证了我们的预期。(3)存货增加与后一期销售额增加正相关,但后一期利润率会下降;存货减少对利润率的正面影响普遍大于存货增加对利润率的负面影响。按流动性分组回归后,就销售净利率而言,存货增加对流动性好的企业的负面影响更大。(4)无论是否区分流动性,企业的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趋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内在的连贯性。第四章则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流动性应计的价值相关性。在全面回顾文献和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引入了检验市场反应的股价模型和超额收益率模型。其中股价模型的因变量是M/B比率,如果某个因变量的回归系数越大越显著,则说明市场评价越积极,估价也越高。超额收益率模型则主要考察流动性对股票收益率的预测价值。同样在研究中,我们考虑了流动性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前一期主营业务增长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市场对此作出正面评价;投资者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对流动性较差的公司会更有利,投资者所得到超常收益率相对高一些。(2)应收账款增加作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贡献力量,投资者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但投资者更看重会计盈余这个总体数字而非其构成部分,会计盈余的多寡和增减变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但是在全样本下和流动性较好的公司样本下,应收账款增加与未来超常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依靠应收账款增加贡献的会计盈余缺乏可持续性,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的市场回报,所以投资者高估了这类股票的内在价值。(3)对于流动性较差的公司而言,应付账款增加与市场价值提高显著正相关。可能的解释是企业可以利用新的商业信用缓解流动资金的压力,资本市场对此作出了“积极”评价。在流动性较好的公司样本下,这种相关关系不明显。(4)在全样本和区分流动性的情况下,存货增加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但存货增加与未来超常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虽然流动性应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益于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投资者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市场对流动性差的企业的存货减少作出了负面评价,但存货减少与未来超常收益率正相关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市场低估了这类公司的价值。本文的创新及贡献在于:(1)首次对流动性应计进行分解研究,在尽可能长的时间窗内(1993-2004年)探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变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也是第一次根据公司的流动性的好坏进行分组回归,以揭示不同流动性给流动应计的信息内涵,包括短期的市场反应和长期对股票回报率的预测价值。并由此证实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并揭示投资者对部分股票定价有偏。根据研究中发现的“应付账款异象”,从实证的角度证明我国商业信用的严重缺位,呼吁建立健全企业商业信用体系。(2)作者从现金/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的生产经营循环模式出发,回归财务报表中的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活动的基本信息,通过研究应收账款变动、应付账款变动和存货变动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相关性,以揭示流动性应计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作者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引入与国际上常用的R统计软件用于全程分析。在对数据的处理上,剔除或限定极端样本数据对回归拟合效果的影响,有效避免了常规软件对异常值无能为力的弊端,从而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本文研究的不足和要做的后续工作有:(1)由于存货项目的特殊性,存货又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原材料和在产品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需求扩大,销售趋旺,所以加大采购力度。而产成品增加则从负面说明企业销售不利,产品积压。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增减信息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或遮盖存货变动的真实原因,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对存货项目进一步作明细分解,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2)在计算MVE时,股票价格采用会计年度结束之后4月底的收盘价格,此处假设在会计报表披露到4月30日没有其它信息影响股价,该假设没有普遍的适用性。最好的改进方法采用各个公司每年年报披露第二天的收盘价,该价格最能反映年报信息对于市场价值的影响,使MVE更为真实。(3)模型运用中没有考虑公司规模等控制变量,可以在模型中加入包括资产在内的控制变量。(4)鉴于我国当初设立资本市场是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分设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政策”因素较多,“市场”作用有限。一直到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前,证券市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只有“融资”功能,没有资源配置功能。因此有必要在时间积累的基础上,对股改完成后的时间窗再做类似的研究,以对比结论,研究发现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