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通过增加镜像疗法后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观察治疗前后大脑相关脑区的改变,探讨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通过两组组间与组内对比观察镜像疗法可能的神经恢复原理,探讨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后恢复的内在机制及可能的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纳入40例于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镜像疗法组和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临床内科药物和传统康复治疗,镜像疗法组在常规康复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对下肢的镜像疗法,进行3周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估下肢的运动功能,采用Berg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采用移动能力量表(Modified Rivermead Mobility Index,MRMI)评定患者转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同时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检查,采用Siemens Tim Trio3.0T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及静息态fMRI(rs-fMRI)扫描。静息态fMRI数据处理和分析是采用Matlab2013a运行下DPARSF、SPM8软件进行。首先选定患者双侧M1区中心点作为感兴趣区(ROI)与全脑其他体素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功能连接改变;其次,我们测量两组患者的全脑局部一致性(ReHo)和分数低频振幅(f ALFF),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脑功能区神经元活动的改变。使用SPM8软件对两组患者的rs-f MR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的rs-fMRI的功能连接值、全脑局部一致性和分数低频振幅结果进行双样本t检验,并报告有统计学意义改变区域所在位置的坐标及峰值,并分析患侧M1区ReHo值、fALFF值以及患侧M1区和患侧PM区的功能连接值与下肢FMA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Berg量表评分、MRMI移动能力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镜像疗法组患者治疗后上述4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FAC评分仅显示在同组治疗前后评分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患侧M1区与额上回、丘脑以及患侧半球的中央旁小叶、中央后回、顶上回和海马旁回等连接增强,功能连接减弱有额中回。健侧M1区与顶上小叶、额下回、海马旁回和健侧中央前回、健侧楔前叶、健侧丘脑和健侧枕上回等连接增强。其次,两组对比后发现镜像疗法组ReHo值在额上回、中央前回、小脑、顶下小叶、枕中回、扣带回和患侧的中央后回、楔前叶等区域增强;而ReHo值下降的区域有颞中回、额内侧回、缘上回等。最后,两组对比后发现镜像疗法组fALFF值增强的区域主要为小脑、额上回、中央后回、楔前叶和患侧辅助运动区、患侧中央旁小叶、患侧中央前回等。减弱区域主要为右侧额下回、枕下回、颞下回等。3.患侧M1区ReHo值、fALFF值以及患侧M1区和患侧PM区的功能连接值与下肢FM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镜像疗法可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并且通过rs-fMRI对比分析发现镜像疗法可促进缺血性卒中后损伤大脑的功能重组。